由2005“超级女声”带来的选秀现象,疯狂了2006、2007的中国媒介,抑郁了中国媒介的2009。选秀,由一个媒介现象变成了社会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回顾选秀节目的历史,可溯源至1948年,美国广播公司(ABC)曾播出过一个叫“Hollywood screen test”的电视才艺节目,获胜者可以获得参加好莱坞电影表演的合同。这大概是最早的选秀节目了。但选秀节目的升温,却是2004年度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她一举登上了全美电视网收视率的榜首。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办于1984年的“电视歌手大奖赛”也可以说是这类节目的先驱。然而真正颠覆了荧屏的,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
2005年以来,粗略地统计一下,从中央到地方一下子冒出了30多个这类节目。一时间,无论遥控器换到哪个频道,差不多都是在报名,都是一场子人在比赛。少男少女如同疯长的韭菜,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如今,硝烟渐散,回顾各种选秀节目,回顾相关的是是非非,我们不妨做一点总结和归纳,为明年或以后的节目创新做一面镜子。
选秀节目的几个关键词
1、内容:唱歌跳舞。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总结:这几年,媒体的竞争繁荣,带给了观众数不尽的视觉盛宴。然而,其内容基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唱歌跳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全国媒体一个样,甚至同一时间差不多的舞台,不细看台标,以为换来换去就是一个台。好像文化或艺术,只剩下唱歌跳舞。有的人今年在这个台当评委,明年在那个台,粗一看,还以为时光在倒流。
2、形式:广告商+媒体+全民选秀(2009年开始不能全民选秀了)。或者说,这类节目的模式大多如此。在这三大环节里,或多或少,延伸一点,收缩一点,无出其右。甚至,差不多的主持风格,差不多的赛制流程,差不多的舞美,熙熙攘攘,来来亦往往。
3、炒作:正面反面炙手可热。正面的,认为它流行、时尚,代表着进步,为它鼓劲欢呼。反面的,用陈词滥调来泼冷水、泼脏水。一开始,主办方不免进退失据。听多了,甚至不以为然。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天津一个饭馆的服务员许丽丽,夺得了业余组通俗唱法的第一名,风头一度超过了同届的韦唯、毛阿敏。许丽丽回天津时,受到了举城欢迎,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亲自接见了她,还奖励她一套两居室住房和那时十分罕见的18英寸彩电。20多年过去,媒介繁荣发展了,舆论环境也复杂了。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和选秀节目更从容了。
4、批评:遭遇尴尬。区别于炒作是因为它往往来自官方或学术界,但它与炒作形成上下游关系。中国式的批评是把娱乐政治化,这和国外的政治娱乐化形成极大反差。选秀节目水土不服的症结也在于此。而媒体不管批评是否理性,其结果是批评本身又成为了更大的新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媒介市场的一个生产环节。总之,把不流行变成流行很难。同样,要把流行变成不流行,更难。
5、开发:计划大于变化。美国偶像已有成熟的产业链,本来各选秀节目的产业链也是照单计划的,但因为我们的版权不受保护,相关开发难如人意。所以,至今也只能局限在几个规定动作上,开演唱会、出写真集等,或者客串电影电视剧。由此,不免对原始资源进行过度开采而造成流失和枯竭。这实际是与媒体初衷相违背的。
因何遭遇竞争性复制
《美国偶像》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研发。Fox电视台曾为此掏出版权费7500万美元。该节目还被33个国家复制成“偶像”连锁节目,其中包括“加拿大偶像”、“澳大利亚偶像”、“印度偶像”以及英国的“流行偶像”等。有趣的是,人家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复制,到了中国,却是一个省份一个省份地复制。除了以上说的我们不付版权费外,细究起来,还有以下原因。
1、钱景:芝麻,开门。美国偶像2006季最后一集30秒广告时间曾卖到130万美元。2006年,中国社科院总结超女形成了7个亿的产业链。全国媒体顿时一片沸腾,真金白银的诱惑迷失了文化人起码的自尊,对山洞宝藏的占有欲使每个频道都在对市场说:芝麻,开门!然而宝藏之门只有阿里巴巴才能打开,寻宝之路摩肩接踵,最后变成猴子下山,芝麻西瓜丢了一地。
2、接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有个这样的比方:在一条海岸线上有两家冰淇淋摊点,度假游客均匀地散布在整条海岸线上,也就是说消费者总体上是固定不变的。假设两家不在价格上竞争,那么对他们来说最具竞争性的办法就是把两家的销售点并排在正中间。如果任何一家向左或向右移的话,那么这家销售商的市场份额就会拱手让给了对方。同样,在目前的行政区划下,超级女声跑马圈地,把摊子摆在别人的地盘上,对方要是不接招,一是肥水流到了外人田。二是凭什么他能摆到我这里,而我不能摆到他那里?三是我既出不了新招应对,那就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3、需求:日渐凸显的青少年市场。原本模糊的成年消费阶层,逐渐细化分层。独生子女叛逆、早熟,其消费市场的剥离、独立尤其明显。过去,青年人看的是前辈的书,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于看同龄人写的书。二是经典和名著的概念越来越遥远,戏说和搞笑越来越流行。三是偶像文化似乎比榜样文化和模范文化更有市场。以上,构成了庞大的张扬的非理性的市场需求。这一需求,甚至改变了原本以新闻、信息立台的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甚至深圳卫视,从2006年开始,他们都提出以娱乐立台,与湖南卫视展开了正面竞争。由此,电视节目也从文化到文艺,再到娱乐,一步步走向通俗,走向流行。
我们还能创新吗
谁都不能否认,模仿和借鉴也是一种创新。只是,我们不能在这个阶段停留太长的时间。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内容创新,应该有本民族的DNA。我们先不谈政策创新。
1、回到本质: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大型活动、晚会最能体现电视的综合性。综合是一种能力,能力来自于文化修养和工作历练。
我们说中国文化,除了汉文化,还有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等,有多少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不同的山水风情就有多少不同的乡土文化,有多少不同的乡民就有多少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湖湘文化等。事实上,这些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比经史典籍里的所谓秀才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毕竟中国的百姓阶层,更多的是通过民间传说、历史遗迹,通过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的。电视这种大众传播载体,应该对当地文化的历史渊源有深深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有内在的融合,对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有独到的领悟,当然,还要对传播领域的新技术、新手段能够随时把握、创新使用,才能胸怀全局,综合各类艺术及相关元素,创作出新鲜别致的电视大餐,以飨天下“视客”。
2、突出重点:给主持人“开小灶”。有人说,再小的事,从小白(白岩松)嘴里说出来,就成了大事;再大的事,从小崔(崔永元)嘴里说出来,也成了小事。同样,我们是否可以说,再悲伤的事,从汪涵嘴里说出来,也成了快乐的事?再卑微的事,从某某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高尚的事?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但不是游走在众多节目之中的灵魂,那只是招牌。对有潜质的主持人,在签约的前提下,应根据其才艺及发展方向,为其选择专家顾问,讨论主持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辅导其知识的缺陷和不足,避免车轱辘口水话,为主持人充电,为节目增色,使其成为媒体品牌和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所属艺员,亦应如此。
3、留白留空:舞美是一幅流动的画。中国画无论气势雄浑,还是清新隽永,均讲究留白留空。大型活动、晚会的舞台,无疑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因此,舞台的背景,除了一舞台伞、一舞台扇子外,还可以有其它。其次,有的演员本身很大气,繁杂的舞美,反而显得啰嗦多余。再说,五百人上去,六百人下来,未必合适所有节目。一轮明月,一支长箫,足以表达千里共婵娟。而不须一舞台人手拿月饼做看图识字状。
4、走出艺术:去圆媒体的价值取向。写诗的人说功夫在诗外。做媒体的人也需跳开媒体、走出艺术,才能真正做好媒体。跳开媒体,就不会跟风,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千台一面。在理性的定位下,专注于自我,专注于创新。走出艺术,是要观察时事,关心生活,关注民生。在艺术之外,表现生活的艺术,反映生存的艺术。这样,媒体才会有正确独到的价值取向。这样,无论节目是否选秀,我们都会保持在最优的态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