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
河上横跨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
桥下,来往的船只很多,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一艘船正要从桥下穿过,由于负载过重,很多纤夫在用力拉船。
桥上街道两旁有茶馆、酒店、当铺、作坊等,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没错。
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中我在中央台看片子,突然得知《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现在又出现了,而且就建于青浦区金泽镇。
我熟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景观?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我在朋友曹老师的引导下,兴冲冲地赶往金泽镇,一睹虹桥的庐山面目。
看不完的金泽 写不尽的水乡
行车两小时,终于来到这神往已久的地方——金泽古镇。
由于历史和战火的原因,原来的四十二座桥已经只剩了七座,但依然展示着自己的风韵;四十二座古庙,也只剩下了三座,却仍然香火旺盛。据说每年的庙会,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香客前来。
进了古镇,远远地就望见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
这就是那座虹桥吗?
曹老师说,对的。这座单孔木拱桥,长16.8米,宽4米,完全复制了汴河虹桥。
站在桥上,你会发现,设计的确十分精妙:完全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不由得感叹古人造桥匠工们过人的聪慧和气魄。
桥的两旁都是木拱,桥的坡度也很平坦,拱梁的两端,都雕刻着精美的狮、虎头像。线条细致,形象逼真。
普庆桥如长虹横跨在河上 桥的两旁雕刻着精美的狮、虎头像
据史书记载,在北宋,汴水虹桥是汴京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国际大都市”汴京,汴桥也闻名于国内外,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说北宋的皇帝,时常会在臣子和妃嫔的护驾下,游览汴河和虹桥。因此每到重大节日,人们都会把虹桥打扮得花枝招展。
九月九的重阳节,人们在虹桥上用青竹搭架,将松树和柏树的树枝、各种花朵插在上面,将其打扮成仙桥;
正月十五元宵节,桥上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人们在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让灯随汴河漂流,据说这样会让自己的梦想实现!
到了晚上,人们扶老携幼,都要到虹桥上来,享受皇城下安逸的生活。
如今,北宋汴京城内的古桥已经湮灭,但一个还原版的虹桥出现啦!
曹老师介绍道:“这便是当年的虹桥了,虽然是后代仿制,但古韵仍存;只不过今天已经改名为普庆桥了。”
我有些好奇:“既然是原样仿制北宋汴水虹桥,为什么不继续叫虹桥呢?”
博学的曹老师娓娓道来:
原来这还是一个来自美国的故事呢。
1999年美国公共电视台准备拍摄一部关于中国古桥艺术的电视片,觉得《清明上河图》木制的汴水虹桥非常有代表性,决定重建拍摄。
他们参考《中国桥梁史》,请中国桥梁专家考证汴水虹桥的结构和形状,终于重建于最富盛名的桥乡金泽,然后将造桥的过程一一拍摄下来,从中了解中国古木桥的完整施工方法。
木桥建成后,经中美双方协商,取名为“普庆桥”。
据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建造在另一座名桥——普济桥附近,二是庆祝中美两国的友谊,故为“普庆”。普庆桥和普济桥因为结构相似,又被人称其“姐妹桥”。
美国电视公司将拍摄的《汴水虹桥》连同中国桥乡金泽的纪录片,一同在世界各国放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来自世界的桥梁专家、文人墨客,都来到上海金泽,来看看这座《清明上河图》里的古木桥。
中国精湛的造桥艺术被世界认识,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江南桥乡金泽。
普济桥和普庆桥是姐妹桥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
站在古朴的普庆桥上,我们感受到普庆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沟通着古镇金泽的过去与未来。
几点备注:
1/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性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
2/ 本次互动接受读者多次中奖;
3/ 为确保读者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
4/ 如中奖读者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5/ 如果中奖评语者为匿名用户,则奖品自动转由下一位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语的读者领取;
6/
7/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严正声明:本文由贾云峰:旅行即人生新浪博客独家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博主个人网站:www.jiayunfeng.com
公司网址:www.dnjpr.com
邮箱网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