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养成习惯,基本上每周只有周五晚上是固定的看电视时间。下班回家后的安排: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看电视、聊QQ,直到凌晨睡意渐浓,才会关机休息。周六自是睡到自然醒,这就是我每周一次的奢华享受。
老学究的标准形象
昨晚(或今早)凌晨一点多,无意间转到了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刚好是教师节献礼《麻辣老师》一期,嘉宾是两位老师,激情万丈的历史老师纪连海和77岁的麻辣老师,其中对纪老师的采访,给我很大感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纪连海”这个名字,近年超火的学术明星(火了这么久,怎么没人通知我啊?),后查阅资料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始“正说和 ”,随后他就拿下了该栏目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率0.69%,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打破他的最高纪录。
做为一名普通的历史老师,他的绝活是押高考题和给学生指路……
《鲁豫有约》中第一眼看到纪老师,说实话,那就是我印象中最最正宗的书呆子、老学究的标准形象,标志便是那厚如瓶底的眼镜,但在后来他和鲁豫的聊天中,你就会发现纪老师的风趣、幽默、博学、关爱、热情和自信,让我第一次对历史老师、对历史课那根深蒂固的痛恨有所改观。
以物易物的作弊经历
我对历史课的厌恶可能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从初中还是小学开始被迫上历史课,就从来没记得过一位历史老师的模样,也没记得在任何一节历史课上学到一言半句的历史知识(哎,都不知道那些年的历史测验,我是怎么蒙混过关的)。
对历史课唯一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高三毕业前的会考中“以数学易历史”的作弊经历(当时,只有会考通过才能参加高考,如果会考不及格,那就意味着三年的高中苦读,你只能拿个结业证,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毕业证)。
那时,小县城对会考还不怎么严格,所以作弊事件时有发生,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太过火,老师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毕竟老师也多少会为学生的前途着点想么,不是好些人曾经就将高考比作是人生的第一道生死门槛。
为了拿到那令人痛恨的60分,我第一次作弊(记忆里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这次作弊的成功还多亏了我的数理化。从小,我的数理化就非常好,所以,会考前就有人通过不知道什么渠道提出以物易物的作弊交易方式,他提供给我历史答案(至于怎么提供,全部由他搞定),而我则负责提供给他数学答案。就这样,幸运地历史会考拿到了及格分(幸亏当时是历史在先,数学在后,否则如果万一碰到秋后不认帐的主儿,我可怎么办呢)。
就这样,这次成为了我对历史课唯一最深的记忆!
给历史课平反
就在昨晚,听了纪老师短短二十几分钟的访谈后,让我第一次愿意正视历史课,还历史这门课一个清白:
从前,我一直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的符号公式,我曾经的那些母校对于历史课的授课方式仅限于“多背书,背死书”的阶段。上课,老师就负责画重点,重点事件的年月日、人物、地点、事件、结果……,课后,学生就负责背,背会了就能拿高分,背不住便不及格(对于我这种绝不屑于背书的人,便吃大亏了)。
而听了纪老师对于历史的一番理解后,才让我感觉到历史原来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纪老师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养成历史的思维,通过历史的学习,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能够做到“以史为鉴”。纪老师的那独特的评书相声式的讲课方式,通过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色和性格特征,讲述历史人物的沧桑与世故,诙谐幽默,感动人心,能够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和掌握历史,从而对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后记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梁老师正在埋头苦读《大秦帝国》,看着书架上堆着厚厚的11卷书,我想那绝不是一般人敢有这个念头的。好奇之余,便调侃梁老师怎么会有这个时间和闲情逸致来苦读这些“历史古董”呢?
梁老师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我最佩服的秦国,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统一六国以后,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治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法制……,从商秧变法后,他对标准化不遗余力的推行等等这一切,都对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好比现在在企业推行四流四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性工程……
现在想来,梁老师当时的解释无不与纪老师对历史的解释有几分相似之处吧!
http://lanfang5656.blog.163.com/blog/static/9366961120098128252373/?mode=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