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君臣父子论
上一次,我们讲到,就在孔子见到老子之后不久,孔子一直居住的鲁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元前517年——也就是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爆发内乱,企图讨伐权臣季孙氏的鲁昭公在反被季孙氏打败之后,被迫逃亡到了齐国。
我们的问题在于:此时此刻,35岁的孔子,应该怎么办呢?
此时的孔子,当然是与逃亡的鲁昭公一道,来到了齐国啊。
听闻曾经先后师从郯子和老子的大学问家孔子——此时的孔子可远非昔日可比啦,现在的他当然也应该属于鲁国的大学问家啦——来到齐国,此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马上向孔子询问为政的方法。
您说,您要是孔子,应该如何回答呢?反正,现在的孔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季孙氏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不对。于是乎,孔子张口便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话说到了这儿,诸位就要注意:此时的齐国国君,尚是姜太公的后裔;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此时的齐国,也正处在田氏开始崛起的重要时期——换句话说,鲁国现在已经发生的问题,正是齐国将要发生的问题。话说到了这儿,诸位就一定猜测到:孔子的这句回答,得罪了人了。在齐国,这孔子肯定是混不下去了——那些准备随时取代姜氏齐国政权的人肯定是要想方设法排挤孔子的啊。
于是乎,没过多久,无可奈何、没有出路的孔子,被迫再度回到了季孙氏掌控实权的鲁国。当然,我们知道,此时的孔子,是不会再随意的去随声附和季孙氏的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此时的孔子,要以何为生呢?
此时的孔子再度想到了教育——还是办学校呗:一定要把自己的这些伟大的思想火花传达给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这些伟大的思想火花。日后,再通过他们传达给更多的人,再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这些伟大的思想火花。从而最终影响并改变整个世界——千万不能再让人们都像季孙氏那样不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了!于是乎,孔子一方面整理文献“退而修诗书礼乐”, 一方面再度办起了私立学校!
不过,话说到这儿的时候,诸位要了解一个常识:此时的鲁国,自然是季孙氏掌权的啦。可问题在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季孙氏是一个家族而不是一个人。话说到这儿,您自然就有了新的问题啦:那,此时的季孙氏家族的实际掌权人又是谁呢?
这个问他还真的难住了我:表面上,季孙氏家族的实际掌权人是季平子;而实际上,季孙氏家族的实际掌权人是季平子的家臣、曾经给孔子以羞辱的阳货!
我们话说回来。此时,在孔子眼中,季孙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之坏——臣子掌控鲁国实权,还公然与鲁国国君鲁昭公干仗并居然还真的打败了鲁昭公,都是因为他听信了自己的家臣阳货的话而已——也就是说,在孔子眼中,只要是在摆脱了家臣阳货的掌控之后,季孙氏一定能够很好的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正好,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一直掌控着鲁国实权的季孙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季平子病死了。问题在于:季平子死后,季孙氏家族的表面上的掌权人该轮到谁了呢?当然是季桓子啦!正好,这个季桓子可不想服从家臣阳货的领导。于是乎,心怀不满的阳货就找人企图谋害季桓子,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阳货逃往了晋国,季桓子掌控了鲁国实权。51岁的孔子也被任命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
在中都宰任上,孔子做得很好,历史上记载,孔子的政绩非常可观。“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于是乎,孔子由中都宰升迁为司空,管理建筑。再后来又升迁为大司寇,管理司法。
此外,孔子还代理过三个月的宰相。在这三个月里,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看来,此时的孔子,似乎正在满意的实践着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