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走后,吕不韦立即把李斯叫来,了解嬴政谈话的情况,和颜悦色地对李斯说道:“你来相府多年了,我一直都很赏识你,让你负责编写《吕氏春秋》,如今,此书将要完成,你立下首功。刚才大王言谈之间,对你颇为欣赏,我再三将你举荐,大王虽有疑虑,但已经答应在合适的机会,委你重任。能否得到一个重要的职位,还不一定,但我一定尽力为你争取,你可不要辜负我的一片苦心啊。”李斯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赶忙跪下,哭声拉气地谢恩。他隐隐约约地估计到自己等待多年的时机就要来临了,但这个机会不是吕不韦给的,而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嬴政不动声色,决定借吕不韦领兵出征之际,提拔自己的亲信,也提拔吕不韦举荐的“舍人”李斯,逐步建立自己领导班底,削弱吕不韦一相独大的相权。
当天晚上,嬴政即召王翦、桓、内史腾等青年将领和主要助手召开会议,讨论抗敌方案。此外,给他们每人先发了三个月工资,还解决了王翦家里的住房,为桓办了终身大事,给内史腾的老娘过了七十大寿,并给他们以及所有的助手加官晋爵。几天后,吕不韦率领三十万大军进驻潼关,王翦、桓、内史腾、辛胜、杨端和等众将跟随。五国联军虽气势汹汹而来,但都有自己的打算,且都想保存实力,不愿和秦军发生正面冲突,畏首缩尾。在吕不韦率大军强攻下,五国联军一触即溃。这使得吕不韦还没有来得及笼络这些青年将领,大军就凯旋了。而此时,秦嬴政已经按照自己的部署做了安排,昌平君被封为右相,李斯本来不在提拔的范围之内,但他利用职务之便,用《论统一书》给嬴政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嬴政又在对李斯进行面试以后,任命他为长史,见其表现不错,不久又拜他为客卿。
战斗在前线的吕不韦已经知道嬴政实施内阁改组的事情,但他也失去了阻止大王做出重大人事安排的能力,不得不吞下这被分权的苦果。班师回朝路上,吕不韦心中已有了对策,心说,哼,你就是封八十个又能怎么样,我要让他们都变成“聋子的耳朵”。大军到达京师那天,嬴政上前给吕不韦施礼:“仲父亲征,劳苦功高,大军所向披靡,五国望风而溃!真乃可喜可贺。”吕不韦心中有气,也不还礼,只在马上拱拱手冷漠地答道:“为大秦国出生入死也不是第一次了,倒是大王日理万机,数日不见提升了那么多官员,工作够辛苦的。”
嬴政笑道:“寡人念及仲父抱病出征,于心不忍,思虑再三,决定恢复武王时的双相体制,提升一名副相为仲父分忧解难,仲父亦可多抽些时间颐养身体,为我统一大业出谋划策,再创功业。”
吕不韦冷着脸,不阴不阳地说道:“大王已经亲政,可以独断朝纲。这种小事还是自己定吧,我老了,真的该退休了。”
接下来是新上任的副丞相昌平君向吕不韦施礼,吕不韦揶揄道:“恭喜昌平君荣升,今后要请昌平君多多指教!许多军国大事以后就有劳右相了,我可乐得清闲啦。”
昌平君毫不示弱地回敬说:“不才任尚书令时就闲散惯了,承蒙大王不弃擢升右相,只怕闲散的习惯一时改不了,吕相国肩上的挑子不轻反重啊。”
吕不韦对嬴政提升李斯为客卿并不意外,更不反对,李斯是他的舍人,提升李斯也算给吕不韦脸上贴金,他也相信李斯不会让他失望,会把所知道的有关嬴政的事及时报告给自己。因此,当李斯给吕不韦问安时,吕不韦和颜悦色地鼓励说:“李斯,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好机会,好好干,秦国的许多丞相都是从客卿做起的,商鞅、张仪、田文、范雎等,我初入秦也算是先君府上的一名客卿吧,如今年岁渐大,体力不支,在相位上也不会长久,希望你能担重任,不要辜负我的厚望!”
李斯明白吕不韦的心思,连忙说道:“丞相举荐之情李斯不敢忘记,今后诸事还要听丞相差遣,至于相位,我还年轻,才浅学疏,不敢存非分之想。”
李斯在文信侯吕不韦的府上工作多年,对吕不韦的心思早已摸得一清二楚,话一出口就说到了吕不韦的心坎上,让他听了舒心又入耳。吕不韦微微一笑,额头的皱纹也平坦了许多,略带谦虚的口气说:“知我者,李斯也。年轻人,你好好干,我一定再向大王举荐你担当重任。”“谢丞相!”李斯一揖到地,却偷觑着嬴政的表情。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延宕了他的锦绣前程。
当时秦始皇正忙于统一大业的事情。面对强秦的进攻,即将亡国的韩惠王万般无奈,这时候,不知哪路高人为韩惠王策划了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危机公关方案——疲秦之计。当时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修建庞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势必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大业的进程。韩惠王希望以此图存救亡,这项重任就落在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身上。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国无论怎样,总算知识分子,比一般的匹夫更加爱国。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使下,郑国肩负拯救韩国的命运,在咸阳见到了秦国总理吕不韦,正式提出修渠建议,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政绩工程”显示治国才能,于是,郑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显示政绩的想法不谋而合。公元前246年,秦国调动十万人修建郑国渠,委任郑国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人。郑国不愧是伟大的水利工程师,他妙连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把这项工程做的巧夺天工。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完工,这时候,秦王已经亲政,吕不韦不再掌实权。当英明睿智的秦始皇发现郑国渠原来是韩国的间谍工程后,郑国便面临着生命危险。危急中郑国蓦然醒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专业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祖国。于是,他对秦王说,杀掉我没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那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秦始皇心有所动,经过调查研究、市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掉对国力造成的消耗。秦始皇权衡利弊,力排众议,继续完成未竟的水利事业,当然郑国的一切待遇保持不变,继续领导修建工程。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据估计,郑国渠灌溉的一百一十五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六十万大军的军粮,韩惠王弄巧成拙,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这是韩惠王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秦始皇可能也没有想到。公元前230年,秦军铁骑直指韩国,韩国在秦国士兵的欢呼声中灰飞烟灭,此是后话。
这时候,那些昏庸腐朽、见识浅陋的秦国宗室乘机鼓动秦王制定“排外”政策,驱逐从各国前来游说的士人,说他们大都是派来的间谍,不可信用。嬴政随即下了一道逐客令,将他们一律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一看大好前程将毁于一旦,李斯悲愤交加,向秦王嬴政上了一封奏折,这就是名扬千古的《谏逐客书》。这篇奏疏写得确实不错,连鲁迅先生都赞叹:“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篇谏书不知怎么就打动了秦始皇冷酷的心,嬴政看罢,遂下令取消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平反昭雪还官复原职。李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那一天起,他不负秦王厚望,孜孜不倦地为其贡献自己的才学。李斯深知秦王最着急的事是铲除吕不韦的势力,因此,他利用自己在相府居住多年的有利条件,很快在相府收买了几个眼线,吕不韦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及时报告给秦王。此外,他为秦王建立了强大的特务间谍机构,所派特务遍布各国。他们或以商人的身份,或以流浪艺人的身份,或到权贵门下做舍人、当佣人,这些人及时把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报告给李斯。
为了进一步解决吕不韦权力集中问题,李斯建议秦王再提升一位丞相,继续分割吕不韦的权力。嬴政刚宣布自己的决定,廷下群臣便议论纷纷。有人说,武王时代才设置左右两位丞相,现在已经有了两个丞相,怎么又提升一位,这不是三位丞相了吗?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嬴政咳嗽了一下说道:“设置三相,有什么好奇怪的?嗯,黄帝时代还设过六相,蚩尤、太常、卷能、祝融、风后、后土都是相位,各司一职,共同负责,才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今天寡人设三相正是效法黄帝之举,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这时候,吕不韦的心都结冰了,他寒心得有些不知所措,他知道嬴政此举是冲着他来的,又不便发作,便歪嘴蹙眉地向亲信冯无泽使眼色,冯无泽马上会意,高声问道:“我怎么没有听过黄帝设六相的事情,你们听说过吗?”冯无泽话音未落,李斯站出来说道:“我听说过!家师荀卿曾经亲自同我谈过《尚书·尧典》上黄帝设置六相的事,难道你不知道吗?”
冯无泽闹了个大红脸,还想争辩,嬴政冷冷地斥道:“不懂就不要说,你身为国家重臣,不学无术,还巧言诡辩,也不怕贻笑大方,滚出去!”嬴政这一发怒,群臣再无一人议论。嬴政扫视一下吕不韦,朗声说道:“我现在正式宣布提升隗状为左丞相,掌管全国粮棉储存与国库;昌平君仍为右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文信侯吕不韦职务不变,依旧是相国,主要管理左右两丞相,直接向寡人负责。”吕不韦心里说,我管个狗屁!隗状、昌平君都是你的忠实走狗,我管得着吗?“那么军权由谁掌管呢?”下面小声嘀咕一句,虽然声音不大,但朝堂鸦雀无声,众人都听得一清二楚。嬴政干咳一声:“当然是国尉掌管,吕不韦仍然是国尉,没有听清楚吗?但是,国尉不再向丞相负责,而是直属寡人领导,国尉负责行军布阵,出征杀伐及粮草调配工作,无权任免将军,也无权发兵,对将军的任免一律由寡人负责。”宣布完毕,不等众人插嘴,嬴政站起身来宣布退朝,转身走出大殿,头也不回地走入内宫。吕不韦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里,想起李斯的所作所为,不禁勃然大怒:李斯这忘恩负义的王八蛋,当年我见他可怜把他收养在府中,给他吃给他穿,还许以官职,委以重任,没有我,哪有他的今天!他不思回报,过河拆桥,算什么东西?但吕不韦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冷静下来后,决定退而不休,他要利用自己多年积蓄的力量和嬴政作最后的较量。这时候,他忽然想起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嫪毐这个人,也许可以利用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