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贸易争端 需从治本入手


    治标之举与治本之策                                 

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 陈俊杰报道

目前,中国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以及欧美国家的法律,积极应对,据理力争,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积极采取反制措施,对相关国家出口我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以警告相关国家。从以上的措施看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对贸易保护的态度。但有专家从长远角度指出,这些仅仅是治标之举,而非治本之策。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首席仲裁员张起淮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时指出,我国企业存在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高能耗,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在原因,因此要应对贸易壁垒,必须从以上问题着手。

青年学者余以为表示,单纯由商务部或者企业应对欧美等国不断发起的贸易保护,肯定会手忙脚乱。更高、更多层面的政策调整才是治本之道。

余提出,就国内政策而言,如果将优惠制度化,降低所有内贸税率,不仅短时间刺激内需,更会在长时间段内,改变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财政收入不但不会受影响,反而因为降低了对外依赖性,变得更稳健。余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教授白树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是提高我国企业应对贸易保护能力的根本。

张起淮和高级经济师肖玉航进一步指出,面对危机也是机遇,中国企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端制造向高端研发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实力与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效益与附加值,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应对贸易保护的能力。

其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从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核算方式、市场营销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和提高;同时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要加大投资和开发力度,要高起点研发、高起点运用、高起点生产,切莫低水平引进、低水平重复。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目前的产业结构表现为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低端制造业比重过大,无效或低效企业比重过大等,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容易受到贸易争端的影响。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企业、落后产品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应对各种贸易争端行为。

第四,要有效防止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我国企业应对贸易争端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导致我国企业产品的效益和附加值很低。一旦发生贸易争端,就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解决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是应对贸易争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五,分散出口市场,放眼新兴市场,开拓客源,勿将鸡蛋尽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摆脱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的格局。

第六,力拓内需,及时抢滩布局,铺设内地销售网络,打好长做长有的内地市场牌。

第七,企业自身应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品牌保护,增强世界竞争力。

“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既抓眼前,更抓长远,既发挥企业的作用,也发挥政府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愈来愈多的贸易纠纷与争端。”张起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