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管理层地震风波


中国《财经》杂志的未来因杂志内部日益公开的分歧而面临风险,逼得总编胡舒立逐渐与母公司对抗起来。

胡舒立竭力在预算及管理上获得对《财经》杂志更多的控制权。她希望杂志开拓网络领域及提供类似新闻通讯社的服务。

但《财经》的母公司却希望采取一种较为保守的策略,希望继续将报导的焦点定位在财经领域,避免涉及政治敏感区。

上月底《财经》经营团队多人辞职,另传编辑团队亦准备出走,这将增加胡舒立谈判的筹码。

消息人士与中国媒体称,如果谈判破裂,多名潜在投资方正排队等待资助胡舒立另立门户。

一名要求不具名的《财经》编辑说:“辞职全在市场部那边,编辑团队仍在正常工作,我们仍在照常出版杂志。但之後会发生什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胡舒立的决定。”

目前无法联系到胡舒立对此发表置评。

《财经》发行量约为10万份,但业内称其广告年收入高达2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利润最高的出版物之一。

《财经》双周刊以其准确性、洞察力和规避中国媒体审查制度的能力广受尊重,在中国经济决策者中有坚实的读者群。

去年中国努力度过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加大了对媒体的管控力度。

《财经》隶属于王波明掌舵的中国证?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王波明是前政府高官之子,多年来为《财经》提供了极大的政治和资金支持。

负责《财经》此次事件对外宣传的张立晖周二表示,负责业务部门的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因个人原因”辞职。她否认了大批员工辞职的消息,称近期业务部门出现的离职属于“正常变动”。

张立晖补充称,胡舒立仍在公司。“胡舒立的状况根本没有变化,”她表示说。

自9月开始出现《财经》内部分歧的消息以来,SEEC在香港的上市分支机构财讯传媒股价一直处于震荡中。上月,财讯传媒股价曾上涨16%。

汤森路透在SEEC旗下另一子公司拥有投资。

如果胡舒立和她的团队确实准备另立门户,那麽他们将面临众多已经知名度颇高的门户网站,以及在金融报导领域大肆扩张的国有媒体的激烈竞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