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教育的反思


关于人文教育的反思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对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许多国人都不满意。教师不满,学生不满,社会各界也不满。笔者认为,目前素质教育中知识方面的缺失是有形的,而人文缺失则是无形的,然而,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缺失。特别是在人文教育的底线上的缺失更令人深思。最突出的表现是:无处不在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生硬的舆论宣传,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的启蒙教育的匮乏,关于和平、宽容、非暴力、反恐怖的匮乏,关于民族和解、人类共处,化解仇恨,制上战争的匮乏等等。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换言之,我们的教育仅仅解决了知识的传播的问题,而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寻找‘人何以为人’的答案。”

笔者认为,着眼于学生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世界公民,当前应引入全球性人文主题,使之成为教育的视野。

、主题之一 ——和平。人由动物进化而来,天性潜伏着好斗的一面。青少年涉世不深,还不理解生命的可贵,生离死别的痛苦。瑞典已故的阿尔瓦·米达尔女士,看到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暴力的蛊惑,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当今世界上一些恐怖组织,就是利用青少年的特点,在他们还不懂得珍视生命的时候,就让他们拿起武器,走上沙场。其中一部分,还没有来得及体味人生的丰富,爱情的甘甜,青春的躯体已经变成炮灰。和平的对立面不仅是战争,还有一切形式的暴力、恐怖、压制、剥夺。而善良、友好、人道、幸福、互助、博爱等等理念,都包容在和平之中。

2主题之二 ——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早要追溯到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不是一个娱乐组织,而是一个学术团体,发起人是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依。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组建,到《东京宣言》的诞生,是国际社会觉悟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从少数思想家的焦虑,变成各文明国家的共识。我国也采纳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政策。但要想达到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和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可谓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回应。

3主题之三 ——全球化。我国在全球化趋势中是一个后来者。全球化不仅带来了融合与交流,也伴随着摩擦与冲突,甚至是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抉择。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包括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机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秩序,是因为人类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逐步走向明智。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国际事务,不应当是一个专门说“不”的角色,不应当是一个弃权的角色,而应当参与其中,作为建设性的角色,为改善现有的国际秩序发出自己的声音,承担自己的道义责任,使之趋向公正与合理。我国应当真诚地履行“自由、平等、团结、宽容、尊重自然和分担责任”六大核心国际价值观,为“和平、发展、环境、人权”四大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赢得世界的尊敬,舍此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人文主题当然不止于此。比如由和平可以引伸到人权和国家主权的关系,民族独立与民族主义狂热的关系,普世价值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由发展可以引伸到环境与生态的保护,科学精神的张扬与科学主义的自省,市场机制利弊的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