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胀美国有中国没有


清议:输入型通胀美国有中国没有

 

央行一再公开表示要警惕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的影响,即所谓的输入型通胀。随着国际油价再度突破每桶80美元大关,类似的担心四下而生。

 

输入型通胀,是由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胀。不过,单纯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输入型通胀。要确认输入型通胀,必须满足进口商品价格涨幅大于工资收入增幅的条件。道理很简单,通胀反映物价与收入的关系。除非物价涨幅超过收入增幅,否则,不能称之为通胀,而只能称之为物价上涨。

 

输入型通胀在美国可能是成立的。得益于从中国口大量进口廉价消费品,美国近几年的进口商品价格整体涨幅并不明显,上涨的主要是石油等原料价格。尽管如此,受进口原料价格上涨推动,美国的CPI,在2000~2007年依然上涨了20.4%。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制造业生产力向海外持续快速转移,包括软件在内的科技产业生产力海外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美国的工资增长较为有限,许多岗位工资甚至明显下降,一度迫使大量美籍华裔工程师回国找工作。

 

与美国相比,中国进口商品当中非食用原料(含燃料)进口的比重在过去十几年中快速提升,由1995年的11.5%提升到2008年的29.68%。这使得国际市场非食用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整个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十分明显。但降落到CIP上,国内2000~2007年的累计涨幅仅为13.73%,比美国同期低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国内职工工资同期平均增幅为166.05%,其中,虽然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同期平均增幅相对较低,但也达到149.04%。

 

既然无证据表面国内的进口商品价格涨幅超过工资收入增幅,所以,就不能确认输入型通胀在中国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央行以及接近央行的学者一再提及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呢?答案或有两个,一是他们在思维上有着严重的主观教条主义倾向,对实事缺乏深入分析;二是他们在为扩大贷款引起的通胀忧虑寻找借口,或为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寻找借口。

 

我再说一遍:通胀反映物价与收入的关系。谁抛开收入的增长谈论通胀,谁就是对通胀的无知!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不要以担心通胀为理由而退守紧缩货币政策。国内居民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市场改善,而增加就业必须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