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日本


                                      印象日本

                                         吴金刚/文

    9月底10月初,去了一趟日本,基本上在大阪、东京以及两者之间的城市带呆了一周。留下一些文字算是纪念。
    日本,这个两个字,在近百年的中国人心中,都是一个咬牙切齿的名词。就在当今中国,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关于抗战的题材篇,从来都是银幕常青树,国人一次又一次回味那惨不忍睹的屈辱史,耻辱永远都不会抹去,记忆会成为永恒。中日之间的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现在还是摩擦不断。因此,当今中国青年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一直维持在最低水平。“鬼子”是中国人第一次广泛用于称谓侵略者,就是从“日本鬼子”开始的。因此,面对这个一衣带水的紧邻,心理却隔着万水千山。即使日本人像前德国总理为纳粹罪行跪下忏悔,大度的国人即使礼貌的原谅,但留在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伤是永远不可能治愈,何况日本几任首相道歉如儿戏,前后出尔反尔!套用一句官话“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能如此了。
    因此,带着复杂的感情去认识和感受这个国家。暂且抛开仇恨,去了解这个国家。谈谈自己亲身经历的日本印象。
    印象之一:干净。干净,我觉得任何人、任何城市、任何国家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长此以往的一直保持干净,做到很是不容易。毛主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这个道理。日本的干净,是普遍的,几乎每一个城市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由于总体非常干净,所以我特别留意有没有乱扔垃圾的,在垃圾死角,果然被我发现,也有乱扔果皮、纸屑、塑料袋的,但非常少,这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城市的不干净。有人说,日本是海岛国家,灰尘本身就少,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些客观优势或原因,这不是日本总体干净的借口,这方面日本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在日本繁华的步行街,你几乎看不到清洁工人,但是,如果地上有垃圾,你会很快发现清洁工人出来清理,然后快速消失。日本城市也有工地,只不过相对较少,但也能看到工程车、黄沙车在街上走过,但这些车子非常干净,从工地出来,整体给人感觉车子一尘不染,这有点不可想象。我想这种环保意识和管理制度,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印象之二:有序。排队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默契或者是一种习惯,玩电子游戏的、购票的、吃饭的……几乎所有的休闲娱乐场所,门口都排着队,尽管时间在等待中过去,但他们脸上丝毫没有焦虑的表情,而是有说有笑,自觉、认真的等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给人感觉很“恐怖”。还有在进出地铁口乘电梯,日本人永远是靠左侧排成一排,右边永远留出一排,哪怕是上下班高峰期,自动扶梯右边永远都是空出一排,我想可能是给有急事需要快速通过的人留的吧,这种普遍的有序和默契,让我感到很震惊。还有深夜11:00,一个红绿灯口,行人和车辆几乎都没有了,一位行人在孤独的等待人行道的红灯变成绿灯,方才同行,这让我感触很深。当然,也有闯红灯的,我在日本的几天就见过一个闯红灯的行人。吸烟,在日本所有地方几乎都有禁烟提醒,但是都设置了专门的吸烟区,只要看到烟灰缸,就可以抽烟,没有烟灰缸,是不能抽的,这点在日本大街上三三两两围着一个露天吸烟处过烟瘾,也成为街头一景。
    印象之三:交通便捷。日本交通系统极其发达,高速、高铁、公交、出租、地铁、空港(机场),已经构成日本发达的交通网络。日本高速一般限速80码,车辆事故率较低,高速上超车现象有,但极其少,大家几乎都是平均80码的速度有序的通行着,而且进出收费站是电子自动收费,不用停留,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工资;日本东京地铁可以说非常饱和了,地下交通网络很发达。日本十分之一的人住在东京,东京人口1300多万人,人口密度非常稠密,但发达的地铁系统,基本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我在东京想去市区的任何地方,哪怕是比较远一点的区域,做地铁基本上40分钟之内,可以搞定,这还包括买地铁票和进出地铁口的时间,交通很是便捷,有人说东京还有一个地下东京,讲的就是他们发达的地铁系统。日本城市的道路没有我们国内新兴城市那么阔气,一般是双向四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合用,但就是这样,东京上下班高峰期堵车也没国内大城市恐怖。
    印象之四:车让人。我在逛一个小弄堂,那里没有红绿灯,在一个十字路口,我拍照,不知不觉的挡了后面的汽车。朋友拉拉我,我才知道挡道了,两辆私家车静静的停在我身后,我回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让开了,对方也笑笑,缓慢的开走了。我没有听到刺耳的喇叭声,也没有看到我让开后,车子一脚油门而快速驶过。后来我特别留意没有红绿灯路口,哪怕是车子先到路口,也要自觉的、静静的等待距离斑马线还有一段距离的行人,先行通过,然后再缓缓驶过。在日本一周,我就听到过一次汽车喇叭声,导游说,日本的汽车喇叭都是哑巴,只有在非常紧急情况下才会使用。
    印象之五:人热心。在日本东京走街串巷,逛了一天,不停的问路,我和朋友问到的日本人,几乎都热心的帮助我,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基本上是中文加英文,偶尔还拿笔在写在纸上(汉字他们一般能看懂),再加上用手比划,他们基本上是日文加英文加比划,在闲逛的一天中,都是这种沟通形式,还是非常畅通的,他们认真帮助别人的态度,还是赢得了我的好感的,也遇到一个年龄稍微大点的日本人,不肯帮忙,看来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
    印象之六:精致。日本是个岛国,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因此,精致的理念,可能是被生存环境逼出来的,但这种精致反映在各个方面,比如酒店、卫生间、住宅的户型、房地产施工场地、餐馆、酒吧、行驶在街上的私家车……精致的理念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精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的精细化、实用性、人性化,值得称道,让人感觉十足的小日本,这种精致理念,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房价来说,房地产空间营造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印象之七:景点无趣。去日本旅游,日本特色的景点,要么是寺庙,要么是山,哪怕是有名的富士山,这些与中国气势磅薄、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旅游相比,简直是一个是地域,一个是天堂。这点能让人深切感受,泱泱中华、地大物博的优越感。
    印象之八:假货少。在日本购物,基本不用担心会买到假货。哪怕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质量也是上乘的。日本一流的产品要么自用,要么销往欧美,二流的产品或者淘汰的产品往往销往亚洲国家,而亚洲国家销往日本的产品,都是国内一流的上乘产品。这值得我们深思,抛开偏见之外,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印象之九:收入高、人自信。日本经济已经发展到顶峰了,或者说是饱和了,经济要么停滞、要么后退,快20年了,日本经济鲜见正的增长。我看到的日本上班族脸上几乎都流露着自信,并没有那么多焦虑感。听导游说,日本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是月薪人民币9000多元,类似国内最低工资标准,当然日本消费也高的。
    印象之十:酒文化。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日本酒吧遍布大街小巷,但听说,他们喜欢喝酒,但酒量一般都不太好,这点和国内相比,我们有优势的,呵呵。
    印象之十一:老龄化。日本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最大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日本在这方面算是非常“贫穷”了,和中国年龄相仿的老人,在中国基本上都退休了,而在日本,他们却身手矫健的工作着,这点在国内不可思议。
    印象之十二:中国元素在日本。我到过的日本稍微有点历史的景点,几乎全是中文汉字介绍。日本大街小巷介绍的文字,基本以汉字为主,偶尔才有些他们日语的一些符号。看来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日本稍微有些年头的古建筑,几乎都是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和风格。据说日本和服也是借鉴唐朝时代的女人服饰风格和元素。日本历史上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听说就是当初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听说徐福还带去了几千童男童女去日本,当时当地还有少部分的原始土著人,怪不得日本人外表与中国人类似,呵呵。明治维新以前的几千年,日本紧紧靠拢称雄世界几千年的超级大国——中国,因此,中国元素,在日本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向西方开放,全面欧美化。现如今,世界格局变化,中国崛起,日本又在向中国靠拢,务实的日本民族,呵呵。据说现在学汉语,已经成为日本的潮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