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一个个体,发展和进步其实是基本的生存方式。
如果我们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么就必须承认——不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一个个体,发展和进步其实是基本的生存方式。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和较量过程中,其二是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过程中。
分析上述两个过程,不难看到这样的事实——没有发展和进步,就丧失生存的资格和机会,换言之就是,要生存就必须掌握进步和发展的方法,就必须使这种方法持续有效,正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标志就是方法的创新,就是方法有效性的持续提高。
推动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来自于方法的改善和创新,实现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同样源自于方法的改善和创新,这也就揭示了发展和进步与方法的改善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发展和进步的本质就是方法的改善和创新,就是方法有效性的持续提高。
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也不能够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经验,而必须是提供超越前人的手段和可能性。
重复前人的方法和经验是无法实现进步的,所以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也不能够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经验,而必须是提供超越前人的手段和可能性。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学习不仅要了解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学习不仅要掌握(前人的)方法,更要改善和创新(前人的)方法,而实现这些目的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思维质量,从而不断思考出更加有效的方法。所以,学习的核心目的是提高思维质量,创造产生更有效方法的可能性。
必须改变学习方法,才能够使调整后的学习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目标体系的变化,要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当学习的最终目标转变为提高思维质量,创造产生更有效方法的可能性时,就要求学习的方法更多地倾向于革新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不能够仅仅关注知识,而需要更多地关注前人是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适用这些知识的客观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当情况发生某种变化时,运用相同知识的方式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更加逻辑地讲就是,首先了解知识的完整内容,其次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用发展的观点和过程的观点思考产生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哲学思想,至少也要思考这一项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间的关系,第三需要分析自己运用该项知识的背景与前人的环境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对运用知识的具体方法实施什么样的调整?
本节通过以下的内容,更详细地说明上述观点:
m 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方法展开,将围绕努力提高方法的有效性而展开
m 认识未来竞争的本质性变化,培养作为生存基本方式的创新能力
m 如何使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
m 强化问题意识,努力提高提问质量
m 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方法展开,将围绕努力提高方法的有效性而展开
首先,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方法。
个人或者企业,或者其他任何组织,决定是否进入某一个竞争领域;以及进入之后针对各种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各种决策;最终树立每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论处在上述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过程,都需要方法,都需要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s 实现任何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即:自己需要通过取得某一个具体目标的成功,达到什么样的改变?
s 目标的意义能够从几个方面,用什么现象和状态加以具体的描述?
s 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自己根本利益、内心需求的关系足够清晰吗?
s 一定是现在就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目标吗?
s 其他必要的思考。
上述思考的本身就是方法,只有通过类似的思维过程,借助类似的方法,才能够保证所选取的领域、所设立的目标体现根本利益,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方法。
个人或者企业,或者其他任何组织,在树立了某个目标之后,就需要对如何实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确立具体的方法和方法组合;明确各种方法和方法组合是服务于目标的哪一个方面;确定各自的贡献度怎样;判断各种方法和方法组合有效性的高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地思考:
s 实现目标的过程实际是用哪类既有资源换取什么样的新资源?
s 实现目标的具体努力需要在几个方面,分几个阶段展开?
s 各个方面、各个阶段上的分目标怎样明确?
s 各个层面、各种性质的责任由什么人承担?以什么形式承担?
s 实现目标的过程需要耗费自己什么样的资源?是否对实现其他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构成争夺?怎样平衡资源的创新分配?
s 其他必要的思考。
上述思考的本身同样是方法,只有通过类似的思维过程,借助类似的方法,才能够保证所选取的每一项具体方法都能够服务于某一个目标的具体方面,使所设立的目标因为有方法的支持得以最终的实现。
由此可见,不论是树立目标的阶段,还是实现目标的阶段,都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方法体系。随着竞争的加剧,单有这种方法和方法体系还不够,还需要有一种能力,能够持续提高方法和方法体系有效性的能力。所以,未来的竞争必然将围绕方法展开,必然将围绕努力提高方法的有效性而展开。
要想拥有上述的方法和方法体系,并能够使其有效性得以持续的提高,就需要有某种基础和框架——建立科学思维体系的意识和方法,培养不断提高思维质量能力的意识和方法。
本书正是以这样的判断作为大前提,以如何应对这样的竞争内容和形式变化作为逻辑,整体论述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的;本章同样是以这样的观点作为基础,从教育价值的再认识入手,探讨“为赢得未来的竞争,现在需要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本节更是以这样的分析作为逻辑前提,围绕“如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怎样判断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展开具体的论述的。
m 认识未来竞争的本质性变化,培养作为生存基本方式的创新能力
认识未来竞争的本质性变化,就是要认识到“方法的持续改善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手段”,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直线性的方法的持续改善,在企业管理领域中,这个层面上最直接、最普通的描述语言是“怎么样操作能够提高安全性?”,“如何降低A种搬运的劳动强度?”,“如何能够将B工作的效率提高10%?”,等等。在教学领域中,这个层面上最直接、最普通的描述语言则是“对这一节内容的总结,谁还能够有一些补充?”,“谁还有更简洁的方法完成A题目的运算?”,“谁可以找出B所给出答案中的错误(或者不足)?”,等等。
认识未来竞争的本质性变化,更要从“结构和流程创新”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就是第二个层面——非直线性的方法的持续改善。在企业管理领域中,这个层面上最直接、最普通的描述语言是“造成利润率下降原因是什么?提高利润率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如何在全新的A领域开展工作?”,等等。在教学领域中,这个层面上最直接、最普通的描述语言则是“谁能够对A答案提出其他方面的置疑?”,“谁能够找出B分析问题时所使用逻辑中的错误?”,“谁能够说出自己遇到C问题时将如何处置?”,等等。
小到加工某种零件,讲解某一个知识点,大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设计和调整,以及教育评价体制的设计和调整,都存在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获得最终的竞争优势。
必须认识到: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不断地提高思维质量作为基础和前提的。
如果人们能够认同: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方法展开,将围绕努力提高方法的有效性而展开,那么就更有理由相信:
s 具备不断的创新能力,将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努力,而将被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s 一个个体、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将是能否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s 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和思维方式,比帮助他们解答几个习题,或者是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更重要。
s 培养学生提出正确问题(或者是提出正确的努力方向)的能力,比培养他们给予问题以正确答案的能力更加重要。
s 必须认识到:提问能力的高低,即:提出正确问题,或者是提出正确努力方向能力的高低,将是现在和未来创造价值的关键。因为提问所引导的是人们创造能力的核心——思维体系的建立和思维质量的提高。
m 如何使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
如何使自己建立竞争优势的努力更富有效果,也就是如何使自己具有“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能力?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努力:正确认识利益以及利益关系;对自己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将提高“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意识转化为习惯;掌握并不断熟练“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方法。
首先是要对利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谈到“利益”,似乎就只有一种理解——物质利益,甚至就直接理解成金钱,这是非常肤浅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认识。
虽然物质利益是利益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似乎也是谋求其他利益的基础,但是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其“利益”仍然是多样的:既有物质利益,也有非物质利益;既有短期利益,也有长期利益;既有直接的利益,也有间接的利益;既有简单的利益(关系),也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即使是在谋求简单的物质利益的情况下,也有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区别,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以实现。
没有对于利益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理解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清楚参与者的各种利益要求,就难以实现良好的合作;没有同他人的合作,在这样一个分工程度极高的社会中又怎么能够最终获得自己的利益呢?
因此,没有对于利益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够最终获得自己的利益,更没有谈及“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条件。
其次是要对自己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持续深入思考的努力,持续探求问题深层次原因的努力,是非常艰辛的,而且是不被多数人所理解的行为。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对所有的事情都问“为什么”,对所有的方法都尝试新的突破。
可见,只有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人,才能够付出这样的努力。所以说,对自己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是获得“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是必须将提高“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意识转化为一种习惯。
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努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努力,更需要思维上的努力,所以任何自我勉强和他人强迫都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效果。
成人每一天的行动中80%以上决定于潜意识,决定于习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短时间还可以,长期的强迫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努力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保持对方法的创新精神,都需要首先将“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意识”转化为一种习惯才能够使这种努力得以持续。
第四是需要掌握并不断熟练“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方法。
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于行动之中——没有行动就没有任何的改变,更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获得“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能力,实现“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目的,同样需要方法,需要方法体系。
掌握并不断熟练“持续提高方法有效性”的方法在于实践,在于比较,在于对“实践以及比较方法和效果”的思考和总结:
s 树立目标的过程和结果比较;
s 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比较;
s 使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较;
s 方法之间的比较;
s 比较标准和方式之间的比较;
s 其他科学的思考和总结。
m 强化问题意识,努力提高提问质量
人们每一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仔细想一想:“什么是问题?”,或者说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什么是问题?
——现象或者是现状与理想或者是期待之间的差距。问题是一种不一致。
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够产生,才能够被准确描述。问题产生于比较。
既然问题是出现在比较之后,是通过比较才能够被描述清楚,那么,建立比较的标准,落实比较的方法,都将开始于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意识的内涵和范围,不仅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需要。下面的各种描述将有助于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
s 问题意识是一种对利益和利益关系的理解方式;
s 问题意识是一种对责任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理解;
s 问题意识更是承担和落实责任的一种方式;
s 问题意识是一种比较的意识;
s 问题意识是一种对比较标准和方法的总结和感悟;
s 问题意识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努力的必然形式;
s 问题意识是谋求突破现状的基本方法;
s 问题意识是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s 问题意识是提高思维质量和改善思维方式的起点,也是贯穿该过程全部的测评点。
从本质上讲,强化问题意识的就是强化目标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标准意识;强化比较意识。
怎样树立并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呢?
——通过努力提高提问质量,就能够达到树立并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的目的。
一般而言,人们学习过程中的经历的阶段和遵循的规律是:从了解到思考,再从思考到决断:缺乏“了解”就没有进行“思考”的基本元素——不知道“该思考什么”和“从哪里开始思考”;缺乏“思考”就没有进行正确“决断”的可能性——不知道“该决断什么”和“用什么判断决断的正确性”。
所谓了解的阶段,是指学习中对于“这是什么?这种方法为什么曾经有效?”的认识过程;所谓思考的阶段,是指学习中对于“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方法还有效吗?使方法继续有效所必须进行的努力是什么?”的分析过程;所谓决断的阶段,是指学习中对于“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要怎样做。”的努力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上,根据上面对于问题意识的描述,结合下面所列举的提问内容和方式,对于提高提问质量将大有帮助:
s “我处在什么状态?我要达到什么状态?”;
s “我面对这样的问题,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吗?”;
s “在这个阶段上,我清楚评价我能力增长的标准吗?”;
s “我在学什么?对我的帮助是什么?我要求自己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s “我用什么对我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评价?我用什么标准衡量自己思维质量的高低?”;
s “我所要做的是我真心需要的吗?能够使我感到愉快和勇敢吗?”;
s “我所使用的方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实现我所要做的事情?”;
s 其他有助于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