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局面,上半年GDP增长7.1%,估计下半年将超过9%,全年大致增长8.1%。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超强度的信贷扩张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计划,而不是受内生性市场力量的驱动。实体经济调整远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持续过快的货币供应增长不仅不能刺激实体经济长期回升,相反,会对未来经济的增长产生很大的不稳定因素,须高度重视。
信贷的持续过度扩张,会对明后年中国经济产生以下负面影响:(1)如果使信贷过度扩张的形势持续时间过长,将会加大未来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使中国经济可能面临长期的通货紧缩局面。过度的信贷供给会明显地增加总供给,由于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以及受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总需求增长压力较大,可能表现出长期的需求不足(目前是外需的明显不足,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恐怕也会明显放慢),从而加大供大于求的矛盾,使中国经济可能陷入长期性的通货紧缩泥潭。(2)延缓了经济增长的内在的结构调整,耽误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巨大的压力,但也是我国经济在外力作用下调整经济结构的好机会。现在经济已企稳回升,应是逐步收缩信贷的好时机。(3)过度的信贷供应将会延缓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调整,加剧房地产的泡沫化,使中国面临由经济泡沫转为泡沫经济的风险。只要房地产市场不进行充分的调整,中国经济就会难以摆脱增长失衡的局面,经济结构性矛盾便难以解决。应出台相应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房地产的合理调整利国利民。(4)在实体经济调整未到位、需求仍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大量增加货币,尽管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会转化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产泡沫化。1-8月累计新增信贷8.2万亿元,全年可能超过10万亿,在前两年的经济高度繁荣期,信贷4-5万亿便能支持10%以上的增长,今年经济增长8%左右,信贷却超出一倍,有近一半是过多的,结果只能冲击资产市场,产生泡沫需求。如果这一状况不及时改变,这次资产泡沫可能要持续两年,最终转化为泡沫经济,这是中国最大的风险,这与美国当年(2001年以后)的情况类似。今年5月份以来房地产出现较为明显的泡沫化倾向,表现这些隐患正在逐步转为实际。其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社会资金和人力都倾向于甚至严重依赖于投机,而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投资将会明显不足,这会加剧经济的失衡,经济增长将缺乏后劲。
为防止中国经济出现泡沫经济趋势、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须下决心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核心是收缩信贷。为此,一要逐步收紧信贷,将货币政策由“名义上的适度宽松实际上极度宽松”调整为“实际的适度宽松”。二要调整房地产政策,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主要是严格执行二套住房政策,研究并尽快出台征收物业税政策。
为进一步巩固“企稳向好、信心增强”的保增长成果,有必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增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后劲,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主动,要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来保增长。应把“调结构稳增长”作为反危机保增长第二阶段的重点。一方面,目前保增长的任务基本实现,且在不断巩固,这为我们腾出手来解决长期结构调整问题创造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下一轮经济增长将明显不同于过去,其增长环境、动力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即国际发展环境总体趋紧,经济增长无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也难以依赖低成本、过高的资源能源消耗,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方式,主要靠“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消费”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中保增长,提升内力;强化民生,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加快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增强发展的活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