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话:“朝早知道咗真理,晚黑死咗都无怨无悔喇。”比较弱智加幼稚的释义是: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作为儒家第一经典,万千道理都浓缩成简单的一句句,其中奥义,绝非一般性的解读可厘清。以人的自然反应,早晨知道真理,当天傍晚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那此人真是有病,知道了真理,就该开朗豁然,心胸洞达,哪有想死的道理。若解释为“即使当天傍晚就死去也没有遗憾了”,表示“闻道”重于泰山,也未尝不可,真乃魏晋风度,烈士啊。
《论语》这篇讲的是里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所以这句话被排在三个“不亦”总纲之后,是《论语》的第一条。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如果真是“早上闻道,晚上死了”,
是为私道,有什么值得不值得?亦不符合《论语》的排序。而且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流传与于丹之流,和儒家、《论语》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
关于这句,经重新断句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能浅显地解释为“道理”,而“朝、夕”,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承担”,“可”,其韵味与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相近,即进展,无限的自我辩证发展,永不停滞的实践反思,永不停止的认知,老子简单形容为:周行而不殆。所以,“朝闻夕死”,需要意会,明白其中哲理性的含义,即从“闻道”开始,要周而复始“固守”、“承担”,才可行“圣人之道”。
中国的古汉语,意义较现代汉语内涵更为丰富,所以要读懂古籍,已不仅仅需要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关于《论语》的释义,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仍以此句为例,现在又有一个解读,意即错了改了,前面的错事就是死了。懂得了什么是对的,就让过去的不正确的东西消除掉。所以这里的“朝夕”,又是另一种解法了。
不过,不管释义如何,其体现的核心思想,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即对“道”的信仰,而“道”,又是包容一切,含义深远无边,各种不同的解读,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只要不是“早晨闻道,晚上死去。”这种弱智,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