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 建筑批评专栏
2009年第5期
主持人:史建
主 题:“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笔谈
主持人语
朱 涛 实验需要语境
朱剑飞 如何从设计思想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建筑?
阮庆岳 演化吧,中国建筑!
史 建 从“实验建筑”到“当代建筑”
主持人语
一年前,在台湾的“非常时期”,也就是陈水扁“执政”的最后三天和马英九“主政”的头四天,应台北实践大学建筑系
之邀,我与朱锫前去做学术讲座。正巧朱涛也在台北的淡江大学建筑系参加学术活动,在实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评论家阮
庆岳的操持下,我们抽空到宜兰考察了黄声远的几个项目。在宜兰郊外黄设计的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别墅里,阮庆岳、朱涛和
我曾有过“秉烛长谈”,我们深感华人建筑评论圈中率直讨论风气的缺失,曾激情四溢地商议自费出版华人建筑评论杂志。
当然,回到各自的城市和重新陷入繁忙的工作之后,计划没有如期推进,但我们都惦记着那晚许下的“宏愿”。这次《城
市 空间 设计》杂志愿意拿出宝贵版面让我主持评论栏目“新观察”,也算是对宜兰那次构想做的初步“实验”吧。
记得在2007年的“第二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期间南方都市报主办的“中国建筑思想论坛”上,我曾提出“实验建
筑”转型论。与会的建筑师们(例如王昀)希望这一论调能成文,由此展开讨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年前,朱剑飞为
他主编的《中国建筑60年:历史理论研究》文集约稿,由于他的构想宏阔而严谨,终于促动我在春节期间向国内建筑师们广
泛征求资料,写成我两万字长文《实验性建筑的转型——后实验性建筑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本栏目中我的小文,即是根
据长文删改而成,算是为这场讨论提供一个基本语境。
朱涛的文章依旧“率性而为”,认为研究实验建筑应在限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出
“今天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实际上是对解决多重矛盾的深度的追寻,对建筑意义的深度的追寻”。
远在澳大利亚又时刻关注中国当代建筑理论课题的评论家朱剑飞,更关注的是从设计思想的角度认识“中国当代建筑”,
即“在一个逐步混合的、互为依存的、既对立又合作的中西关系下,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建筑设计思想和价值观”,思
考一种新的批判伦理。
与上述几位不同,兼有评论家和作家双重身份的阮庆岳,思维更加“恣肆”,他从演化论角度,从对“突变”、“骤
变”、“灾变”、“间断平衡”等生物学现象的分析入手,对“现代性”的反思为基点,隐喻和反省了当代建筑的几路演化
进程。
上述有关实验建筑的转型和当代建筑的内涵的讨论,是想以笔谈的形式引起讨论的兴趣。在以后的几期,将会关注一些更
为“紧迫”而具体的建筑议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