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岭南风格庭园中的库哈斯,2004年,广州
1.从纽约到北京
“9·11”那天,“老库”(建筑圈内与雷姆·库哈斯熟识或自认为很了解他的人对他的称谓)正在芝加哥有一个业务,得
知消息后立马撇下工作,花重金打了个的,长途奔袭纽约。走得心急,没有注意司机,道上才发现竟是个阿拉伯人!好在一
路有惊无险,顺利抵达曼哈顿,嗅到了世贸大厦的废墟烟尘。
在此之前二十二年(1978年),库哈斯以《癫狂的纽约:为曼哈顿补写的宣言》一书成名(那时他还没有一个作品建
成)。在这部诡异之作中,达利的绘画、里维拉的壁画和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康尼岛、摩天楼和洛克菲勒中心,都在与纽
约相关的空间逻辑中被重新解读。库哈斯肆意颠覆了此前有关都市的叙述审美、视觉审美和空间审美,为这个20世纪的机会
主义之都补写了卓绝的空间叙事史诗。
后来,就像丹尼尔·李布斯金在《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中所记述的,有关世贸大厦重建的项目调动了纽约市政府、
市民和世界著名建筑师们的旷日持久的论战。但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老库刻意规避了重建项目,他挥师向西,充满信
心地参加了CCTV新址的竞标,在他看来,北京是个更有生机的、正在成为21世纪大都会的城市。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阿姆斯特丹,原是剧作家和媒体工作者,1968年到1972年在伦敦学习建筑,后赴纽约,1975年成
立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城市批判的独特视野、国际飞人的传奇经历、视觉轰炸般的城市/建筑出版物和特立独行的
建筑设计,使他很快异军突起,成为横跨众多领域的媒体宠儿。
库哈斯的“酷”,是在他的分析、研究和设计均建立在对当代城市的多学科、多视角的考察上,他正视传统城市逐渐被抛
弃的现实,并试图寻找更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应对策略。正是因为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和城市发展的直面思考,库哈斯在一个
全球化、时尚化的年代里,具有了某种混杂难辨的先锋/时尚性,其盛名早已越过城市/建筑界,成为新潮流的代名词。
老库经常来北京,每次都突然、神秘、匆匆。记得2005年他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次演讲,主题是北京和他的CCTV新
楼。老库首先通过大量的图片分析,“提纯”出他的有关北京城市保护的思路,即北京的城市保护应该针对自己的资源特
点,而不必谨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策略。他对建国早期的苏式建筑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筑“遗迹”有着浓厚的兴
趣,认为保留了不同时期建筑的重要遗迹,就是延续了北京城市的历史生命。
鹿特丹,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中的CCTV新楼模型
2.从CCTV新址到国家博物馆
在那次演讲中,对于CCTV新楼,老库强调它不是一个悉尼歌剧院或者西班牙的古根海姆美术馆那样的城市地标式的建筑
(那两个城市是因这两座建筑而声名远扬的),北京的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它更接近巴黎和罗马,因此CCTV新楼不是那种
“史诗”性的建筑,它只是北京CBD众多的地标建筑之一。紧接着,老库对他的心爱建筑进行了一番政治文化阐释,他说,
在西方,电视台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因工作旨趣的差异而分散在几个地方,如制作部可能在更有历史和人文趣味的旧街区的loft
里,有的部门可能远在郊区,像CCTV这样把一个庞大的机构的所有部门集中在一起,并且建筑要负载某种象征意义的,是难
得遇到的“挑战”。他把CCTV新楼的功能解释为一个“环”,所有的部门在这个环里完成沟通运作的过程;同时,他也把那
里设计成一个开敞的观览中心,环线也是游客与建筑和城市亲和的通道。他说,CCTV试图为有关城市和建筑问题的讨论建立
一个新的语境,建立一种普遍的置疑性,也为解决城市日益复杂问题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但是清华的同仁们却似乎并不买他的账,有关造价、能耗、造型等一系列质疑不断抛向老库,好在他是媒体老手,能够一
一对应,而且这些应答正是演讲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老库说,悉尼歌剧院在当时是赢得一片喝彩声的,它当时的环境
是宽松的,现在的建筑师必须面对更多的掣肘,歌剧院在今天是很难建成的。但是他又说,建筑师心中要有一种欲望,并且
要善于物化它。
那几年老库在建筑圈并不受热捧,但在事业上却颇为顺利,在北京,他还中标了西单图书大厦的项目,但是紧跟着,却在
国家博物馆的竞标中遭遇滑铁卢。与已经中标的前两个项目的前卫风格相反,老库在国博的改扩建项目的投标方案中提出了
极端“保守”的、完全尊重原设计的策略:“如何将原有博物馆的面积翻3倍,但仍保存原本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解决方式
是“以原建筑结构为铸模,将新的功能浇注入内。新的内容在原有本质中彰显完美”。
老库一直有着革命情结,尤其对天安门广场的几个大建筑,更是由衷心仪。在国博项目失利后,他仍不甘心,曾设想赶在
国博改造前,将他在柏林的展览“内容”(Content)在主展厅展出:他欣赏由展厅出来经大堂面对小广场、大广场和纪念碑
的壮观的轴线和空间秩序。
库哈斯(右一)在第二届广东三年展论坛上
3.从广州到深圳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是“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2004年开始),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特殊样式
作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又不失杂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老库高调参与了其中一个论坛——
“珠江三角洲实验室”。为切合论坛主题,策展人请摄影师在广州拍了一些有着怀旧意味的黑白照片装饰墙面,老库看了颇
为不悦,这与他的城市观完全不同。
论坛的间隙,老库还忙于考察广州的一处楼盘,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接受的委托设计项目——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这个
项目的有趣,在于楼盘是个已建成的欧式风格的居住社区,与老库的趣味完全不同,而美术馆是个加建工程,地点由他任
选。
“地图呢?”他怒声问,竟遍寻不见,地产商顿时六神无主,催促手下人找;“把这些记者都轰走!”老库再次发飙。在
“屏蔽”了记者们的追逐之后,老库的思路才不断跳转,一会看中游泳池,想把美术馆建在上面(他是游泳的无限痴迷
者);一会又打量这个中产阶级古典趣味的楼盘,打算把他的前卫空间叠加在上面,并且公然附加广告趣味的电梯,与造作
的中产趣味唱对台戏。而这个美术馆最后居然就按照后一个想法造出来了。
其实,老库是最早关注珠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国际学者,早在1995年,他就已经与马清运和哈佛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到珠江
三角洲考察当地城市的迅猛发展状况。后来,这一主要以深圳为关注点的考察以视觉作品的形式的卡塞尔三年展上展出,即
《珠江三角洲计划》。该研究报告于2000年结集出版,书名为《大跃进》,由此引发了国际对中国超速城市化模式的关注。
最近,库哈斯的大都会事务所与深圳的都市实践事务所合作,刚刚中标了深圳CBD的水晶岛规划项目,他们试图通过地下
多重交通系统(铁路、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整合和地面多元建筑系统(超巨大的观览圆环、创意空间)的营造,改
变这一区域的空间品质。
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再生策略”展的库哈斯作品之一
4.从三联书店到西四北
六年前的某天,在马清运的介绍下,我和老库首次会面于北京饭店,主要是商谈他的《小、中、大和超大》、《突变》、
《大跃进》等几部名作在大陆的翻译出版事宜。但是老库说,还是应该先出《癫狂的纽约》,并且提出译者不应是建筑界
的,出版社也应是人文类的等“怪异”要求。
他对我介绍的三联书店很满意,指派他的策展人Kayoko冒雪跟我去考察,从此不再改变,以致后来一段时间三联的领导层
发生问题,他也不改初衷,宁可让出版拖延下去。
前年,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策划了“再生策略:北京旧城——西四新北街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针对西城区的一个具
体区域,邀请11个国际设计师团队,探讨北京旧城再生的新模式。这时老库和他的哈佛大学研究团队(AMO)也正转向城市
保护研究,又是针对北京旧城,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但我的心里却很忐忑,因为老库从来不是按理出牌的人,两次
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他都高调介入,也都在最后时刻缺席。
这次也是一样,别的建筑师都按合同和我的要求看场地、不断递交设计方案,老库那里却渐渐没了消息。离展览还有最后
两天,展览画册已经付印,没有老库团队展板的任何内容,我只能根据对他的理念的理解,杜撰了对他作品的点评。展览前
一天的晚上,我在喷印厂盯着最后几个展板的喷印,助理策展人冯恪如突然兴奋宣告老库的内容到了!赶紧打开,顿时无
语,那几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展板令本已十分精彩的10个国际建筑师团队的作品“黯然失色”!记得在开展后的一个下
午,香港设计师刘小康从机场赶来观展,待浏览到老库的展板时立马离去,不久再匆匆拿相机返回拍照。
当然,老库及其团队的展板不仅设计出众,在内容上更是气势逼人,是对“保护”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
上个世纪,一种以过度保护为特点的保护主义遮挡了历史保护事业本应有的光辉。
当代建筑行业往往被认为和落实保护的目标相悖,由此被阻挡在历史保护工作的范畴之外。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也以类
似的傲慢态度回应历史保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上情况造成的混乱反而使人们对冒牌历史具有难以满足的胃口,与此对应的历史生产也很有市
场。
是否可能超越这种对立的模式,让保护和发展携起手来,批判性地建设我们的人造环境?这将是我们在这里探讨的问
题。
(《周末画报》2009年特刊“梦想中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