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有企业倾斜”是中国股市的病根


“向国有企业倾斜”是中国股市的病根

杨继绳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近两年来对企业上市有一种说法:向国有企业倾斜。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某些地方确定上市公司的指导思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股市向国有企业倾斜至少有以下两个危害:

一是缺乏公平竞争,影响上市公司质量。什么样的企业能成为上市公司,应当有一个客观标准,企业不管姓“国”还是姓“民”,都应按照上市条件一视同仁,不应当向哪一方倾斜。倾斜,就失去了公平竞争,倾斜,就使一些不合格的企业进入了股市。向国有企业倾斜,就很容易把上市当做对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的扶贫解困的手段。“倾斜”的方式是五花八门的。不正当的“包装上市”是其中之一。如果真正按规则进行“包装”,也无可非议。然而,“包装”者像一个个技术高超的魔术师,可以把亏损企业变成盈利企业。魔术师常用两种手法,一是加法,为了让一家亏损企业上市,就把另外一家盈利企业包装进来组成“集团”,这个“集团”就成了盈利企业。二是减法,一家亏损企业可能某个局部单独算起来盈利,魔术师把亏损的大部分分离出去,只算其中盈利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这个小小的局部就成为吸引股民资金的香饵。这个“局部”上市后吸收的资金再进入它的母体,去填补那无底的黑洞。在今日的中国,真正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很少,会计师事务所帮助上市公司做假帐的事并非个别。把上市公司的资金抽给它的母体是难以避免的。

上市公司的《公告》堂而皇之,数字十分可观。但其中不少公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北京有家权威报纸发出了“上市公司也要打假”的呼声。

把不合格的国有企业推上股市,就是让股民把钱投向这些没有前景的资金黑洞。人们说有些国有企业“吃了财政吃银行,吃了银行吃外行。”外行就是股民。但股民也不会长期外行下去,吃了几次亏以后再也不会买这类企业的股票。从1996年5月1日到1998年7月1 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五次累计下降了6.21个百分点。五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下降了8.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法定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3%降到8%。这么多、这么重大的利好并没有把股市剌激起来,这期间股市大盘指数基本还是在原地徘徊。个中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股市一有上升,就有几家国有企业上市,股市就跌了下来。一段时间以后股市再上升,又有几家国有企业上市,股市又跌了下来。“向国有企业倾斜”就像一个放歪了的水盆,无论怎么向里灌水,它总是满不了;“向国有企业倾斜”又像悬在股市上空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只要这把悬剑不拿下来,股市就“牛”不起来。

二是造成不合理的资源配;

通过上市公司吸收社会资金,上市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用股市来配置资源,应当是利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如果用行政力量控制股市,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就被扭曲了。扭曲的配置方式不可能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钢铁行业为例。全国钢铁企业1500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钢54000吨。86家重点及地方骨干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也只有95万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4 家。日本在六十年代建设的5 家钢铁厂,规模都在1000万吨以上。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钢铁行业过于分散。提高其集中度是资源配置的方向。靠谁集中?主要靠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其中,优势企业要起主导作用。

再看看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上市的钢铁公司有30多家。其中相当多是不知名的小企业。而像宝钢这样的大企业却不在上市公司之列。这就是说,上市公司助长了钢铁行业的分散,和钢铁行业的资源配置方向背道而驰。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首先是上市公司选择不当造成的。股票上市本应是市场行为,在中国却变成了行政手段加公关活动。先是上面有行政审批手段,后是下面为得到审批而进行“公关”。公关活动大都是背后交易、黑箱操作,不择手段。一年以前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海南一家企业想通过上市摆脱资金困境,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得到海南省的指标。如是,这家公司组织了一批人在北京活动。活动的目标就是想利用某中央级群众组织的上市指标。总经理很直率地说:“我们想找干爹。”我问:“什么叫干爹?”“干爹就是我用他的上市指标,我给他干股。”他接着说:“找亲爹也行。亲爹就是他出一部分资金,成为真正的股东。”据我所知,在北京专门谋求上市指标的有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怀揣钞票,白天出入机关,晚上出入豪宅。对真正帮了忙的人,出手大方得惊人。

行政手段是“向国有企业倾斜”的实现方式。上市公司指标分配就是行政手段之一。指标是按地区、按部门这样的行政系统分配的。荒唐的是,一些没有企业的中央级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年团,妇联等),也分有上市公司指标。有了这样的指标,他们就可以坐在家里当“干爹”了。试想一想,这种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地配置资源,怎能不和产业政策背道而驰?这种幕后交易方式来配置资源,怎能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向国有企业倾斜实际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联合起来(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二者本来是联在一起的)套取老百姓的钱。以前是政府直接出钱办国有企业,接着是政府利用银行吸收老百姓的钱办国有企业,现在政府利用股市套老百姓的钱办国有企业。换汤不换药,还是政府想变着法儿向国有企业注资。只要政府向国有企业注资这根脐带不断,企业改革就没有成功之日。“向国有企业倾斜”,实际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联手同市场争夺资源配置权。这和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的精神相悖。

中国企业改革经过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一系列漫长过程。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最后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股份制上。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企业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被人们当作企业改革有最后一张王牌。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对股份制的希望变为忧虑:这样下去,这最后一张王牌恐怕也不灵了。

(《方法》1998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