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经过上半年的量价齐升后,随着民怨增加,从第三季度开始,政策面开始出现调整,包括信贷的收缩和二套房贷的收紧,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促使楼市进入盘整,展开了拉锯战。一方面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形成较为浓厚的观望态势,成交量持续萎缩;另一方面,经过上半年刺激性政策的救治,开发资金链及时衔接,"不差钱"的开发商坚决不“松口”,在房价上“严防死守”,从而形成楼市“量缩价挺”的僵持局面。
时间进入第四季度,这种僵持局面仍在进行中。由于现阶段GDP对房地产拉动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政策面不会轻易摒弃这驾马车,加之人们因为通胀的预期,因此市场仍会保持较为旺盛的需求。同时上半年逐步加快开工、施工进度的楼盘,在四季度会陆续增加市场供应量,预计会相应提高市场成交,对房价的可能飙升也有所抑制。如果政策继续保持不变,楼市就会继续在房价与成交量之间的波动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是,目前市场在这种胶着状态中,最大的变数将来源于政策变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土地国有属性带来房地产源头土地的稀缺性,加上独此一家的“招拍挂”,使得商品房楼市从长远看、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而“住有所居”的保障房建设跟不上商品房飞快发展的步伐,房地产的“保增长”和“保民生”使命未能很好兼顾,宏观面始终担心的贫富两极分化日趋日重,同时改革开放30年累积下来的矛盾,正在迫使国民经济步入结构调整或转型之中,况且,商品房的“量缩价挺”与调控的“量升价稳”目标背道而驰,也必将导致宏观政策对房地产的监控日趋紧密。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说法,未来宏观调控的方针会集中在保增长、扩内需、提民生、调结构上。年内“保八”问题不大,调控的重心会放到调结构、提民生上来,以提振内需。结构调整将以“问责制”为举措,以“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为重点,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房地产的调控将会在保障房建设上发力,力求在市场化与保障体系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期间,即将到期的二套房贷、交易税费优惠等措施是否调整及调整的力度问题,也会引发市场关注。
笔者徐果林分析,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刺激民间投资和扶助中小企业将成为重头戏。近年俄罗斯推行“重新国有化”战略,重新控股的企业占经济总量的50%,维护了经济稳定。现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又在逐步卖出政府持有的公司股份,推进“私有化”进程。由此推理,中国为扩大内需,也将逐步放开一些经济领域及垄断行业的准入,将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刺激民间经济,这从股市“创业板”匆匆忙忙在本月23日开板就可看出端倪。如果通过调控实体经济获得长效发展,GDP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就会逐渐减弱。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天平上,现在“保增长”已非燃眉之急,那么天平的指针会随着政策的加码指向“保民生”。据说,住建部开始“调研十年房改的得与失,谋划下一步住房制度模式”。相信第四季度是政策研究和调整较为集中的月份,在明年初全国人大会前会交出一个新的答卷。这些新动作将对房地产带来多大影响,尚待观察。
依笔者主观分析,在保障性公房方面,政策将会有所突破,不排除效仿新加坡的做法,对公房土地不实行“招拍挂”,土地价格是先算出老百姓能承受的价格,房价就是普通老百姓家庭年均收入的6倍,以此保证一定比例的国民能够住进公共住房。这样,重庆政府提出的“6年家庭收入能买房”的理想或许能够实现。
在公共住房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前,政策对商品房的楼价仍会保持调控,不会让其任凭“供求关系”疯涨。如果商品房价始终“恣意妄为”,不听“调摆”,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的政策将会调整,政府也许会在指定区域新建一定数量的低价房和优税房;还不排除对拥有第2套以上的住宅征收重税,乃至出台“物业税”。所以说,开发商在政策敏感期,对房价还是“悠着点”好。
未来的宏观政策,无论如何调控,预计都会更加理性,更加透明,更加尊重民意。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说过,“央行非常重视现代经济社会中,广大公众对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的反应”,“我们抱有这样的态度,不见得央行的人比社会上的经济学家、社会上的企业家以及公众做得好”。笔者觉得高层有这样的态度就很务实,毕竟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往往会变成自己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公众的预期会比高层或者专家的看法更为重要。
楼市进入政策敏感期 6年收入或许能买房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