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网,读了两篇新闻,颇有感触。一篇是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中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说到:“我断言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另一篇是中金公司总裁朱云来,在2009APEC经济体高官论坛暨全球经济成长中国峰会上表示:“中国面临巨大结构调整任务。应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占的比重。” 前者斩钉截铁,后者轻声细语,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各自对中国现实经济判断的不同观点却昭然于世。
龙永图的“断言”,基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而国际经济危机只对中国的国际出口产生重大危害,仅仅影响‘一驾马车’,完全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大局”的判断。但龙大人没提到的是,此前中国经济依存度达到70%的外需这驾马车崩盘后,这70%的拉力就转嫁到剩下的两驾马车承担,仅仅今年上半年,光“投资”马车就承载了80%多的负荷,能否为继,结局如何,秘书长没阐明。
本来,国人不分贵贱高低,都有言论的自由,也无可厚非,是非曲直历史定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是龙大人过去是政府高官,说话的底气十足,掷地有声,影响深远,何况这种声音在有地位、有身份的阶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极有可能影响到用所剩两驾马车拉着GDP拼命往前跑,“不到黄河不死心”。
照此,GDP绑着“铁公基”和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楼市产业化,足可以持续“保八”,正如龙大人所说“目前,历经全球经济危机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态势,超越了所有的国家”。只是,笔者仍在杞人忧天,GDP纵然能够保住,可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中小企业相继关门歇业,引发数千万民工失业潮会带来什么?涉及民生的上述三大产业被GDP“绑架”后的高涨,和未来可能引发的巨幅波动,及由此导致的贫富悬殊会造成什么后果?笔者所在公司仅仅招聘数名置业顾问和保安人员,就引来数百近千人的应聘,这又折射出什么问题呢?
对中国经济来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怕看不到也认识不到问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性的悲哀。所幸的是,朱云来在重要场合出来说话了,他指出,长期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任务;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考虑放开行业的垄断和管制,“目前部分行业垄断因素的存在,减低了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第二,适当扩大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增加职工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职工的收入提高,才能扩大居民消费”;第三,进一步系统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进一步发挥消费信贷的作用。
尽管朱云来是职业经理人,说话的人微言轻,话说得也算“和谐”,但毕竟代表了一定阶层特别是民间的声音,其后面的支撑力量充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时,笔者突然想起电影《建国大业》中,专家们在争论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的去留时,最终留下了“最危险”的危机意识;又记起《毛泽东在陕北》中,伟人巨手一挥“要让‘实事求是’永远印记在每个党员心中”的镜头,不禁感概万端,中国不用急着自称“中华盛世”,也毋需急着做“世界强国”,中国需要居安思危,中国需要实事求是。
最近,又读到一则新闻,温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有道是“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都重”,总理的致歉和榜样示范,象一面镜子,值得很多在位人士效仿对照。上面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断言”,底层也就会多获一份福祉,少一份“怨言”。不仅会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也将获得更多信任和掌声。
龙永图“断言”后民间有“怨言”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