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京召开,发布《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对于研究区域经济的人对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给予了较多关注。
对于日本鸠山首相提出的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本身,会上并没有太多讨论,在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发言人曾说中国政府同意鸠山首相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概念。我认为东亚共同体概念容易触动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再加上对东亚的理解较为宽泛,也容易引起较多歧义。因此,我认为中日韩区域合作一体化,要比所谓东亚共同体更为可行,更为简洁的可以称之为“A3”,就是Asian Three Nations。其实中日韩是东亚乃至亚洲的核心国,一旦三国的协作真正进入了实质阶段,则其他更广范围的合作则将不在话下。
据2008年的GDP统计数据看,欧盟27国共计为 18.93万亿美元, 美国 14.33万亿美元,中日韩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为10.63万亿美元(其中日本4.84 ,中国大陆4.22,韩国 0.95),占全球GDP总额的13.5%。中日韩的总体经济实力虽然与欧盟、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我们常说危机就是机遇,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中日韩三国区域合作的确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与生俱来,只是多年以来的脱亚入欧战略已令日本进入发展瓶颈,对于日本而言,未来脱欧入亚才能真正获得出路。而中国的危机是什么?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经济学家们忙于从投资、出口、消费中寻求突破,而从战略发展视角,未来十年内,中日韩的一体化合作将成为我们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区域化的繁荣将为中国迎来真正的黄金发展时代,我希望我们能籍此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我们常常提区域集聚效应,从区域产业组织的角度讲,产业链在一定空间的集聚也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我们研究过中日韩三国在显示产业、IPV6产业等领域都在全球具有绝对领先水平,且中日韩三国有较全面的分工。日本具有高技术优势,中国具有制造优势,韩国则在高技术与全球市场开拓方面具有很重要的补充作用。如果建立开放性的合作关系,他们就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产业在该区域的高度集聚,并能带动全球产业的发展,受惠的也是三方。
自古以来,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可以说一脉相承。中国文化对日韩的影响,可以追溯至唐朝。几千年的潜移默化,中国文化已成为日韩文化的重要内核。但自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进入衰退期,西方文化开始主导全球,再加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使得日韩更多地向西方学。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日韩又进入了新的合作阶段。中日韩三方面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些问题将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渐淡化,中日韩合作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协作的对象,还有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鉴于中日韩三国独特的历史背景,既不可能照搬欧盟模式,也不能沿用北美模式,首先这要发挥三国政治家的智慧,而经济先行将可能是最为现实与迫切的。中日韩的一体化合作必将充分发挥各自潜力,不远的未来,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拥有全球人口23%的中日韩,将会在高技术领域走在世界最前面,中日韩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甚至第一大经济体。
2009-10-19 | 企业科技管理中的“最低信息量”
2009-09-30 | 物联网时代,“中国制造”的良机
2009-09-25 | 从下一个三十年到下一个六十年
2009-09-23 | “十二五”产业规划应更重战略性
2009-08-31 | 医疗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2009-07-20 | 追求自由的民营企业
2009-07-11 | 中粮集团并购蒙牛是“国进民退”的典型案例
2009-06-26 | “绿坝”违反了普世价值
2009-06-15 | 经济危机下,中关村是硅谷的亮点
2009-05-25 | 首都的都市产业应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