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届全运会吗


作者按语:以下两文分别写于悉尼奥运期间和上届全运会期间。四年过后,我的取消全运会的态度没有改变,且论据更多。容慢慢道来。

 

看奥运,想全运 (2000年9月19日,记不清是发表在《体坛周报》还是《足球》了)

    看着奥运热气腾腾,万人争睹,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全运会和和九十年代美国的一本畅销书《赢家通吃的社会》。

    这部书作者的观点如下。因现代社会中交通的畅通及成本的下降,一种畅销的商品可以从都市走向小镇和乡村,从一国遍及全世界,比如可口可乐。因现代社会信息的畅通,国家队乃至世界级球星的比赛可以通过电视走到世界每个角落。其结果是地方出产的饮料被打垮,县城、省城的球队难于存活,红利被少数赢家通吃。商店不会接受太多种饮料品牌,因货架有限。观众不肯接受太多球队,因心理空间的有限,热情和记忆的有限。

    老百姓现在能够看到的体育比赛太多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世界杯亚洲选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篮排乒乓球赛、亚运会,以及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就比赛的水准、激烈程度和观赏性而言,上述比赛都大大超过全运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不能永远兴奋。兴奋点让更高水平的比赛抢占了,全运会必将疲软。

    体育除了给观众找乐子,还要给国家争面子。这正是全运会初创时的主要目的。那时因台湾占据了奥运等国际比赛的席位,我们被封闭于多数世界比赛之外。为了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显示中国人的气概,搞了全运会。时过景迁,我们早已加入到世界体育大家庭中。为中国人争面子的最好场合显然是世界体坛,而不是自家的操场。

    并且选拔人才其实也不靠全运会,更靠单项赛事。全运会耗资巨大,收益是什么呢?窃以为,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可以寿终正寝了。                                           

 

全运会的挽歌 (《足球》2005年10月17日)           

    柔道假赛的事件太丑陋了,总局不得不决定重赛。媒体却还不依不饶。照说,我对此类事情一贯深恶痛绝,但此番却一点讨伐的热情都没有。本届全运会的丑闻多如牛毛,几日来不绝于耳。讨伐也要讲公平吧。光说这一件事能行吗?都说,说的过来吗?又该从何说起?

    我早就反感全运会。五年前就撰文鼓噪:愿全运会早日寿终正寝。那时主要讲全运会无趣,且抄录在此:“老百姓现在能看的体育比赛太多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世界杯亚洲选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篮排乒乓球赛、亚运会,以及NBA、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就比赛的水准、激烈程度和观赏性而言,上述比赛都大大超过全运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不能永远兴奋。兴奋点让更高水平的比赛抢占了,全运会必然疲软。”

    五年过后,发现无趣是依然无趣,肮脏竟更加肮脏,确实有讨论其究竟的必要。肇事的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但是细想想,他们都靠地方体委养活,地方官就是父母,全省的面子至高无上,他们岂敢违抗。不想吃体育饭了?各省官员是否都这么狭隘黑厚,金牌至上,不择手段?全国性的单项比赛很多,似乎平静和干净得多,各省官员似乎也较少干预。为什么官人们到了全运会就欲罢不能了?这都是全运会的性质所使然,全运会上最要紧的就是比各省的金牌总数。不是各省领导如何渴望在全运会上出风头,而是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全运会一定要开,金牌总数一定要公诸于世,媒体一定炒作,观众一定议论,他们丢不起这个脸。只好强力推出本省的金牌政策。没了这个全运会多干净,多规矩,多“节约型社会”。

    我以为,运动会不外三个功能。第一,为百姓提供乐子。如前所述,全运会已失去了这一功能。第二,为国争光。全运会是内战,与此不符。第三,选拔人才。这一目标靠单项比赛去实现更妥当。单项比赛可选择符合自身项目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搞得更精专,且因化整为零,远比全运会经济。

    目前的全运会是“十三不靠”,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全运会产生于我们失去了奥运席位,被封闭在世界体育大家庭的时代。为了振奋自己,有必要搞起全运会。单项没有这么大的气氛,不像个节日。但时过境迁,中国早就进入世界了。今天奥运就是我们的节日。有了奥运,全运会不贬值和缩水才怪呢?为什么全运会还活着?是两性的结合保全了它:惯性和惰性。

    我五年前就说全运会该寿终正寝了,全运会不是仍巍然屹立吗。我知道,全运会是国家行为,而我是一介侏儒。之所以敢喋喋不休,是因为我认准了势头。本届全运会所以必定要开,是因为2008奥运之前,我们的体育政策不可能有大的变更。奥运之后必有大的举措,那时全运会的存活将进入讨论范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的全运会尽管开,黑厚和喊冤都尽管各行其道。而我们否定全运会的声音也不可沉默了。这既是因为我们不能容忍这个问题丛生的运动会,更是因为我们不能容忍这个多余的、浪费的运动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