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峰
还有,就是我们在8天“双节”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即我们对于“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根生态和生活的链条,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从点滴做起,你就能有效地缩减自己的“碳足迹”。
比如,“双节” 8天中,我们尝试做了这样一些事——
用洗手的水浇盆栽;阳台上种植了若干棵高度超过1米的绿色植物。
出门前最后检查一遍所有的电器是否已经关闭,不仅仅是开关的闭合,而要连插头也要拔掉。
走楼梯下去,骑上自行车之前,先检查一下轮胎是否足够饱满。
尽可能用电子邮件写信和发电子文档,尽量减少电话、传真、打印机的使用。
尽量到本土超市购物,并且在选择每一件商品之前,注意它的产地,购买距离最近的工厂出品。
减少购买纸包装、塑胶包装、聚乙烯包装的商品,最好直接买散装商品。
购买当天需要的食物分量,尽量不必用冰箱。
尽量用现金买单,减少刷卡机的使用和造成的单据浪费。
去卫生间方便后洗手,尽量不用擦手纸,而是准备好一打手绢,每天更换随身携带……。
此外,在8天的“双节”中,每晚我们躺在床上,都会把当天消耗的碳排放量计算一遍,以及计划明天的低碳日程,顺便帮助催眠。
正是由于我们在8天“双节”中的上述“低碳” 尝试,才使我们真正体会到——
爬楼梯、洗衣服这些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变“高碳”为“低碳”的生活方式,确实比那种刻板地用数据和理论的说教方式显得要亲切和可操作得多。
如我们当中的不少人可能正在过着诸如用淘米水洗手、把茶叶渣晒干做枕头、外出逛街或走亲访友尽量选择坐公交或步行出行等低碳生活而不自知,这说明我们的普通民众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确实已经在以其朴素生活的智慧,做着与“低碳”息息相关的事。
而事实又证明,他们的自觉而又随意的低碳行为,并未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或许,人们可能无法彻底摆脱自己的碳足迹。然而,人们在一边踩出碳足迹之时,又可能在另一边擦掉它,这种抵消的方式还是能够做到的。
例如,根据国际一般碳价格水平,有人会为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而补偿10美元钱,因为用这部分钱,可以请别人去种树。
而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中国公民的泱泱大国,亦应该在碳足迹的抵消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呵!
总之,过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它主要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
只要我们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就能有效缩减我们的“碳足迹”;只要我们注意把自己对“碳足迹”的缩减融入当前和今后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之中,我们就不仅担当的是中国“世界公民”的责任,而且也为我们国家通过可持续发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共同寻找到了难得的机遇。
正因这些,所以我称心:我和妻子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低碳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