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铭:“营消”就是要营造“消费场”


国庆期间,一家通讯企业投入数十万元宣传费主推一种新产品,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分别在几个广场搞了现场直销,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还辅以了场面喧嚣的三四流歌手演唱会。然而,活动完毕一合计,最终销售效果甚微。这家公司的一位分管宣传企划的副总总结这次活动时如此表述:“看热闹的人多,问询的人不少,但购买者少之又少,皆因场面火暴的过了头。”分管营销的副总则抱怨:“最大原因就是企划部门不着调,主次不分,目的不明,水平太差,应该对本次活动的不理想后果负主要责任。”

我们这里,不去追究为何火暴的过了头,也不去研判谁水平太差,更没必要去探讨企划部门或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人家企业内部的事情,老板自有决断。我们只是借用这一事件,阐述一些小道理。

先看客观事实,第一,投入不少,策划周密,场面火暴;第二,看热闹的人多;第三,问询的人不少;第四,购买者少之又少。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策划活动基本做到了系统性、轰动性、互动性,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营销策划目的的第一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人气旺盛的活动,居然没有实现营销策划活动的最终目的呢?当然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但不管有多少理由,卖出产品才是硬道理,创造业绩才是真功夫。当然,任何业绩都不是靠嘴驱动的,也不完全是靠一个个所谓的策划方案驱动的。不靠这些靠什么?国外专家有观点,所有营销活动的本质就是要营造一个“销售场”,国内专家复制并附和了许多年。文章开头的火暴局面就是营造“销售场”的“成功案例”。可惜,在今天这种现实状态中失灵了,“成功案例”没成功。

时代变了,时局变了,时势变了,脑子就的跟着变,做事的法子也的随着变。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企业营销,走的主要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3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多数企业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

今非昔比。如果说21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市场是卖方市场的话,21世纪的中国市场已经名副其实进入买方市场。营造“销售场”的理论与方法是哪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企业只要仿效别人的生产和营销有机会获利。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如果企业继续走仿效之路,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营销创新,竞争力就会弱化或基本失去竞争力。尽管也在招摇过市。当然,也有的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无奈之下采用“让利不让市”的低价位策略苦苦支撑已有的市场,但最终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因为,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策略,而且对自身市场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笔者认为,营销创新,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和必然选择。21世纪的营销不在停留在“销”的层面,而是已经升级到“消”的层面。营销升级为“营消”,即主动营造消费势场,或曰“消费场”。因为任何销售行为的最终的目的达成都源于消费者某种购买行为,众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势场。消费者才是核心,营造有效的“消费场”才是根本目的。中国人普遍有一种较强的从众消费心理,即在一个看似火暴的“销售场”中,当你看到一大堆人围在一起关注一个产品的时候,如果没有人买,或少有人买,这就造成了这个销售场繁荣的假象。其实,这些人内心不一定不想买,但当看到大家都在观望,都没有购买的实际行动,所以大家便都在等待着。大家到底在等待什么?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如果这个吃螃蟹的人一直没有出现,最后好不容易形成的“销售场”便散了,便虚无了。这或许就是文章开头之处结局的一种合理诠释了。在心理学范畴,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旁观者效应”。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旁观者效应是很强的。看红火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少,悲哀和失落的自然是商家。可是作为商家或者那些活动的实操者,难道我们真的就无力应对这种“旁观者效应”了吗?如何应对,那就是要在“销售场”的基础上营造“消费场”。“消费场”的营造包括区隔市场、传播势场、行为视场的全面营造。

 

海铭点经 点破迷津

互动交流:15332917322 13074785222

《海铭点经》,小话题硬道理。角度很具体,仅谈实事;风格很单调,只讲真话;术语很通俗,平民语气;观点很鲜明,直截了当;目的很纯粹,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