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名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的博客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讨论。该博客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文章作者自己做了一遍题且只拿到总共15分中的1分!这一看似荒谬的现象这引起了网民对高考阅读题乃至于对高考的抨击。
这使我想起了我高中时代做阅读题的感觉。当年,我是很喜欢做阅读题的。那时候的感觉是,有些阅读题出得真好,很启迪人的思想,寥寥数字的一个问题,竟然比成百上千字的原文更有启发性。那样的题做完之后,不仅对原文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且思维空间也更开阔了,甚至会有一种很想写点什么东西的冲动。而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在接下来做写作文时,自己已经提前进入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和精神状态中了。所以高中年代的大考小考,语文我最喜欢做的就是主观题(就是阅读的主观题部分加作文),我最不喜欢做得是那些人人都能做对的客观题,而主观题我通常都能拿高分。
这段经历使我觉得,有些时候,拿出一个好问题比拿出一篇好文章更能启迪人,而且也更难。一个良好的问题背后也必然要凝聚着出题人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对于高考阅读出题人不能一味抨击。就像那篇博客中所提到的那种原文作者只能得到15分中的1分的极端情况,原因其实不只只在出题人一方,原文作者如果好好去做一做那些阅读题,也许能够启迪她把文章写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使我想到,一个良好的阅读题,将会培育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而一个低劣的阅读题,将会损害学生的阅读兴趣,误导学生的思维(像前述博文所说的作阅读题的套路恐怕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误导)。因此,高考阅读出题人应该主动转换出题思路,就是在拟定题目的时候,出题人应该自觉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从这点出发才能产生出高质量的高考阅读题来。现实中有不少阅读题确实过细、过偏、过怪,出题人对此应该警戒。
这段经历还使我想到,学生在做高考阅读题时,也应该转换思路,不能就题做题,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一下:出题人出这么一个题,究竟是要启示个什么?自我有了这么一问,思维思路就会开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