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經濟 – 政策调整是主基調,2009至2011经济复苏走势将呈小W型而非V型增长


中国經濟政策调整是主基調,20092011经济复苏走势将呈小W型而非V型增长

 http://www.kmfans.com/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346

1.          货币政策转为动态微调,控制浮滥投资,要求银行重视风险,由极松到适松

 

  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因为中国财政状况良好、外汇存底充足,自2008年第4季开始大开贷款水喉、财政支出规模全球罕见. 但目前政策与上半年略有所转变; 开始控制重复的浮滥投资,也要求银行要注意贷款的风险,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已经开始踩煞车或退出刺激经济的机制,而是希望在流动性极为充裕的情况下,能更有序的引导经济发展进入持续成长的正轨。第3季开始人民币贷款余额变化正说明这种风险。 中国今年前8月新增贷款余额高达81,847亿,远高于2006年与2007年总和,占全年国内生产毛额超过27%,规模史无前例并且举世罕见,也刺激上半年股市、楼市上涨且成交大增。78两个月新增人民币平均贷款余额3900亿元(人民币,下同),远不如上半年每月平均12,342亿,让市场解读为中央开始宏观调控,也让上证综合指数8月份由高位大幅下挫24.1%才出现反弹。

  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定已转为动态微调,出手控制浮滥投资,同时为了加强银行风险意识,不再希望银行盲目大开水喉。中国银监会已于8月份开始要求银行年内要将拨备覆盖率由120%提高到150%,如此将使得银行从事贷款时会较为谨慎,进而控制贷款风险。如此当然影响到贷款的增长速度,让下半年新增贷款规模难再达上半年水平,但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成长率应仍会维持在30%以上的历史高水平,同时M1M2的年增率也维持在历史的高水平,相信流动性仍然充裕,若能充分流入实体经济将足以维持经济成长率在连续两年到达8%甚至更高水平。

中国的消费者物价年比是连续7个月的负成长,8月份为负成长1.2%,虽然8月份月比出现正成长0.5%,但也仅是3月份以来首次月比上扬。由消费者物价指数判断近期不存在通膨压力,因此至少到2010年第1季,人民银行仍会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不变(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因为在美国持续保持宽松政策尚未升息前,中国的利率调高,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入,稀释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应,同时将促使人民币升值,加大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压力,而这不会是中国政府乐见的两件事,至少在确定出口复苏与内需持续增长前。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9月底表示,「发达国家希望把通胀目标定在2%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和改革转型国家,一般来说,目标可能比承受市场经济的国家定得稍高」,因此明年第2季开始可能就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转折点。综合分析师预期,中国2010年第2季开始消费者物价涨幅可能会达到3%,将会开始测试人民银行可以忍受的通膨范围。

 

 

2.          投资政策倾向产业结构调整,基退民进,抑扶并行

 

  虽然全年的投资是由政府带动,但是政府投资与方向逐渐由基础建设转向内需。从年初开始的家电下乡与汽车下乡获得良好成效后,8月底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下半年要继续扩大内需,不久后总理温家宝就提出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数天后财政部副部长刘勇则表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8月底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要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 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这些策略在钢铁、水泥及玻璃等高耗能产业上见怪不怪,但鲜有与新能源行业拉上关系。由于风电与多晶硅是中央政府重点发展的项目,各地方政府皆如过去浮滥开发高科技园区般抢进,中央政府高调宣布要抑制部分新能源行业重复建设,目的是要避免重点发展项目产能过剩。

  中国是一个中央政策主导的经济体,相信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焦点将朝扩大内需发展,包括持续促进汽车和家电消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政策上的改变。基础建设的交通及运输与公用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长率进入下半年后降幅明显,而内需类别的房地产、医疗卫生、趸售与零售进入下半年涨幅则较为明显。

 

 

3.          出口下滑压力依然很大,并可能延续较长时间

 

  200918月中国出口衰退22%7月出口衰退24%8月份衰退23.4%,意谓着中国出口依旧持续恶化中,不止中国如此,日本78月出口也出现跌幅加剧现象,反映全球经济复苏力道依然疲弱,一旦中国出口的不振时间持续太长,出口的衰退恐将打乱中国复苏的脚步,此乃温总理提及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不稳的核心所在。

  近20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出口是主要推动的主角,没有出口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成就。中国经济2008年以来的困局主要也是来自出口部门的大幅衰退,以比较优势观点看中国经济,中国最大的优势依然是在人力资源上,包括数量和工资,劳力密集型产业依旧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只有出口部门才能容纳大量农民工就业也才可以解决失业问题,只有扩大出口,国内严重过剩的产能才得以消化也才可以帮助产业完成结构调整,加上从出口转内需欲顺利在23年内过度完成颇具挑战。所以说,中国出口不成长,中国经济难以真正持续维持高速成长。如今又发生轮胎特保案,其严重性在连锁反应,包括课征产品的蔓延(如钢管、太阳能电池等)与其他国家的跟进(如巴西、德国、印度等),美国面对国内政治压力,美国政府很难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死胡同,如果处理不当,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争执将大幅降低全球贸易量,中国的出口将雪上加霜,中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前景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干扰。建立在出口强劲回升基础上的经济V型反弹也将转眼成空。

 

 

4.          全年「保八」没有疑虑甚至会超越,但要恢复到两位数成长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能实现的

 

  中国今年经济成长率「保八」并没有问题,超越8%的机率很高,但政府投资开始由基础建设移转到内需的趋势相当明显,下半年地产商会加大开发力道也是经济成长的助力。而在出口尚未摆脱探底、产能过剩压力未获得纾解前,政策转向的风险不高,人民银行依然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但2010年第2季有可能会是货币政策的转折点。

  今年经济成长率要达成「保八」目标并没有疑虑,甚至会超越8%。因为四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已为今年的经济成长打下基础,由政府支出带动经济成长,令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自3月以来,连续6个月站在50这一扩张的分水岭之上。预期采购经理人指数未来两季仍会平缓维持在50以上,带动经济成长率维持在8%甚至9%以上的水平。

  一般而言,经济调整周期要经历三个调整阶段:库存调整、价格调整和结构升级(产能调整),上半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阶段,同期间政府大力投资于基建相关项目,形成GDP回升而企业利润依旧衰退的两样情,W型第一支脚由政府抬起,但接下来民间产能结构调整的升级却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所以当政府刺激力道递减时,民间动力补不上,景气便出现拉回。GDP等宏观指标改善相对容易,但如果市场需求和社会投资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而跟进,企业利润即难以明显改善,宏观经济可能二次探底,19981999年间就出现过类似走势。上一轮19952001年的经济下降周期结构性调整大约经历5年时间,才有其后6年的经济上升周期。

    这轮调整难度将远大于19952001年那轮调整, 因为在19952001, 欧美景气蒸蒸日上, 需求旺盛, 中国以成本低廉优势, 依靠模仿使made in China成为全球Logo. 如今成本低廉优势不在, 欧美景气大幅衰退, 需求急遽减少. 刺激内需与新增长点的形成便成为本轮调整的主要目标. 众所周知, 此目标的达成绝非短时间可以奏效的. 1995-2001调整花了5, 试问此波调整会低于五年吗?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已转化成实体经济危机,症结是产能过剩,现在就断言金融危机已经触底可能还为时过早。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走势将是小w型增长,不会是大W型复苏,未来中国经济增涨可能会有所波动,但应该在7%8%间波动,这个增幅今年没问题,明年也没问题, 至于中国经济能否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两位数增长,这就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能实现的,必须有赖全球经济复苏

 

推荐阅读:温总理实话实说中国经济形势http://www.kmfans.com/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338&spaceid=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