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要做医改尖头兵


       中国的医患矛盾由来已久,各级医疗主管部门亦尝试各种方式改善公众服务水平,但尚且困扰执行部门的问题就是,这场医疗体制改革从何做起?09年8月5日,卫生部医管司推出的《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答案——预约挂号,这个能够保证病人顺利走进医院就诊的第一步实施手段,成为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最新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其实,专家预约挂号商业化是有失公平的原则的,但是它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很多老、弱、病、残者和儿童、怀孕的妇女以及远在外地的患者,他们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大清早地去拥挤排队,预约挂号给了他们公平拥有就医的权利和机会。虽然有偿预约挂号要多支付一些费用,但相对于从号贩子手里买号,以及外地赴大城市就医人员的交通和食宿费用而言,有偿预约挂号要划算得多。在医患供需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有偿预约挂号的存在大有必要。

  公立医院施行预约挂号,首要是要建立一套成熟的预约挂号系统与体系,这个预约挂号系统与体系由政府和医院(指国有医院)自己做当然是最理想,然而,各种欲建立的IT平台不仅投入大量物力、财力,而且进展缓慢,开发进程不好预估,重复性开发造成各种浪费等,问题颇多,。如果要统一协调全市乃至全国医疗资源,更需付斥巨资,每年在挂号上进行巨额的财政投入将是非常不现实的。另外从预约挂号的现实发展过程来看,预约挂号经历过各医院探索性开展,到卫生主管部门一统天下建立统一平台,又到各个医院各自为政投入巨资研发,再到第三方机构进入、多种形态并存的阶段。因为随着需求的越来越大,政府有关部门逐步意识到在财政上将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引进社会力量,成为一种选择,使用现有一些专业公司的预约挂号系统,成为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最快手段。

  反观医院现有的预约挂号方式,细节问题颇多,比如:当前普遍预约方式是电话预约,但当患者急匆匆的拨打着救命电话时,却“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被繁杂的语音操作指令困扰住了,于是,患者拨打了多遍语音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最终这个预约电话成了通信运营商赚钱的工具。公立医院正建立的成熟的预约挂号系统与体系会重点在细节上解决问题,值得期待。

  当然,挂号难只是“看病难”的一部分,个别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其实比“挂号难”更可怕。

  所谓“医者父母心”,笔者认为,有些称呼或职业在履行义务时,一定要兼顾自己履行时候的态度,比如父母之于儿女,更比如医生之于病人,对待你面前的人,应用心对待,慎查自我言行,至于医生自己的前程,有一句话早有定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医者恪守自我道德,善对痛苦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