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笔者本人认为非暴力一样是一种暴力,仅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我们来先看看我们所认同的“非暴力”。
“非暴力”来源于古代梵文“阿希姆萨”一词。“阿希姆萨”在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中,作为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准则,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杀生,即戒杀;二是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
放在人类历史里,非暴力指参与社会政治变革、拒绝使用“暴力”的理念,包括非暴力反抗、公民抗命或其他强大影响力的不合作对抗形式,与和平主义类似。这里的暴力指的是像战争,武装对抗等这一类的行为。
我们来看看让非暴力声名鹊起的一场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
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文明不服从运动,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
看看甘地倡导的活动:集会、罢工、罢市、罢课、开展游行、放弃殖民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抵制法庭和学校、抵制英货、辞退政府工作、拒绝缴税。
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
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誓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相对于揭竿而起,武装对抗、攻城略地,杀死统治阶级等等行为而言。非暴力的特征非常明显。
我说过,非暴力一样是一种暴力。
什么叫做暴力,当你把他人不愿意的事情强加于人的时候,这就是暴力。
你夺去人的生命,这是暴力。
你不与人合作,一样是暴力。
对英国殖民者而言,你不纳税,抵制英货、辞退政府工作,会给他到来很多的痛苦。所以一样意味着是一种暴力,跟你夺取他的城市、抢了他的银行没有区别。
实际还有一个词更恰当,那就是冷暴力。
冷暴力,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
家庭冷暴力,也被称为家庭冷战,是指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无端挑剔,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或无意用精神折磨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影响对方正常生活。
职场冷暴力,即指上司或群体用非暴力的方式如精神虐待、心理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自尊的伤害、“穿小鞋”、逼人自动辞职,刺激对方,致使一方或多方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为。其主要体现在让人长期饱受讥讽、漠视甚至于停止日常工作等刺激,使人在心理上压抑、郁闷。
这种“非暴力”的威力也是非常惊人的。
让人身心健康出问题、精神失常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
所以,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英国深以为患,最终不得不屈服。
非暴力既然是一种暴力,他一样可以产生权力,从而使对方屈服。
甘地、印度成功了。
历史上还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美国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争取非裔美国人公民权利的斗争;
1986年菲律宾爆发的人民革命;
曼德拉领导的南非黑人解放运动;
下面谈谈非暴力与通常意义上的暴力的相同点与区别。
先看看相同点。
首先,非暴力就是一种暴力,所以它一样能产生权力。
其次,非暴力跟暴力一样,在某些时候会失效,也就是说无法产生权力。看看被驱散的游行的人吧。
再看看不同点。
1. 人民似乎倾向于使用暴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最深的逻辑在哪里。
我们看看,自然界充满了暴力。
如果有个人揍了你一顿,你是否马上会想到叫几个人狠狠地揍他一顿?
以牙还牙,血债血偿,杀人偿命,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人不都这么说吗?
大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去见女人时,手上要提着鞭子”。
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契约如果没有剑的保证等于一纸空文。我说几个我小孩的例子。
有一次他奶奶在喂他葡萄,可能是皮剥的动作太慢,他不耐烦了,一把抓过他奶奶的手,狠狠的咬了一口。
还有一次,一个员工逗他玩,老是在他脸上摸,又是拧他,他一把抓过他的手放在口里狠狠的咬了一口。
我小孩还不到一岁。
我有一个同事,经常有突然惊人之举,如果他在玩游戏,鼠标不好使,用不了多久,这只鼠标肯定会粉身碎骨。做事的时候如果不顺心,设备、工具可能就会遭殃。开车时,总是可以听到他的骂人的话语。至今他有许多故事流传,手机砸了好几个,踢坏设备控制箱、“家庭战争”等等。所以我跟他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总是担心他把游戏手柄摔坏。
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做了之后心里很爽。
在回顾一下我们人类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暴力的历史。
看看我们现在,暴力每一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生。
实际印度的不合作运动也经常出现向暴力转变的苗头。出现以暴力对暴力的现象。
1922年2月,当第一次不合作运动蓬勃发展时,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
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开始后,群众运动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猛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袭击兵工厂和武装起义等暴力行动。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教派流血冲突还波及到比哈尔、孟买等地。
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只不过由于甘地的强大的领导力与号召力,才使暴力没有扩散。
甘地最终就死于暴力。
甘地中枪后,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耶稣的话: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问题是,几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既然大家倾向于使用暴力,非暴力的宣传就会得不到响应,而暴力的举张会一呼百应,想想看,结果会怎样?
2. 非暴力要产生权力,比暴力要求的条件要严苛得多。失效的机会更大。
当大多数人倾向于使用暴力、对非暴力敬而远之、甚至不屑的时候,要想靠非暴力达到获得权力的目的,谈何容易?没有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到非暴力的运动中来,如何给与权力的一方以压力,如何使它屈服?
有人总结印度非暴力成功的原因是提到两条:
1.是运动的发起者必须是一个坚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者。
2.是社会大多数群体必须有共同的信仰和能够保持理性的克制。
这两点缺一不可。前者说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号召力非常强大的领导者,把千千万万的民众凝聚起来,并且能够对群众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后者说的是,民众要有可能凝聚,愿意相信,愿意跟随,只有宗教般的的虔诚才可以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两者都非常困难。
仅有这两者显然不够。权力的另一方的观念、行为非常重要。
有人说非暴力不合作能够发生地必须为行法治、讲人权政府。显然正确。但是没有说到根子上。
非暴力之所以能成功,奥尔森的一个词非常重要那就是“共容利益”。非暴力就是损害这个利益来达到目的,让你除了屈服没有选择,因为这是你最优的选择。问题是:双方要有共容利益。
你邻居家的宠物总是在你家门口拉屎,你不理就行了吗?
劫匪抢夺你的财务,你可以不理吗?
你的员工总是迟到、犯规,你可以不理吗?
面对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府,非暴力有用吗?
面对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政府,非暴力有用吗?
面对手无寸铁的游行群众,开枪射击,大肆屠杀的政府,非暴力有用吗?
面对肆意屠城,杀光、抢光、烧光的对手,非暴力有用吗?
面对说错一句话,可以招来杀身之祸,甚至灭族的危险,非暴力有用吗?
本拉登的非暴力对强大的美国,非暴力有用吗?
我是喜欢用非暴力的。我老婆很怕我这一招。我可以一个月不理他,可以一个人离家出走。我老婆之所以怕,因为我的行为会给他带来痛苦,为什么痛苦,因为他在意我。就是这一点,我的非暴力才有用。如果我的生死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非暴力有用吗?
曾经我就用非暴力对付另外一个人,家里的人,可是失败了。我的非暴力招来的是更大的麻烦,更僵的局面,最后只能诉诸暴力,结果立竿见影,对方马上就屈服了。为什么失效,共容利益不存在。你的非暴力他不在乎。你损不到他的利益。
权力的拥有方的观念,决定共容利益是否存在,共容利益的大小。
一个把国家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的皇帝、政府、政党,与国民的共容利益在哪里?哪怕天下的国民死光,跟他有什么关系,而一旦他自己的位子遭到挑战他就会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因为这才是他的利益。
而法治,讲人权同样是个必要条件。没有这个非暴力根本就无从组织起来。
看看在一个专制的政府的统治之下,游行都不可能,何况大范围的非暴力运动?
甘地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但毕竟每次时间都不长,并且没有被秘密处死。
英国当局尽管出动军警,用的是警棍和铁棒,并没有用机枪、大炮、坦克。逮捕的人也没有判处死刑,没有在监狱严刑拷打至死。
可是很多政府就这么做。
甘地只是个人,并不是个神,最后他到于枪下,说明他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生命一样脆弱。
3. 非暴力在面临暴力的时候,往往处于下风。
这一点很好理解。
一方面指人民在暴力与非暴力之间选择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暴力。与其被别人暴力,还不如对他人暴力,这是一般人的想法。
另一方面,非暴力遭遇暴力的时候,往往难以坚持,毕竟谁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谁都会为自己的家庭想一想。面对寒光闪闪的刀子、黑洞洞的枪口、狭窄的牢房、高扬的警棍、烧得正旺的火堆,能没有一丝畏惧的毕竟是少数。当你畏惧的时候,你就有可能屈服。
这样的例子不要我举了,远的近的随处可见。
伽利略也被迫屈服,能像布鲁诺一样慷慨就业的毕竟很少。
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暴力。
尽管非暴力也是一种暴力,但是比通常意义上的暴力要好得多。想想那在暴力中丧生的千千万万的无辜的人民,想想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的城市,想想那化为乌有的巨大的财富。一目了然。
所以非暴力的主张是伟大的,具有非凡意义的壮举。
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1999年《时代》杂志评选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世纪风云人物是罗斯福总统,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和个人自由的象征。
实际人类的历史也是朝着非暴力的方向发展。
经济制裁就是一种非暴力。
言论自由有时就是一种非暴力。
选举就是一种非暴力。
游行示威就是一种非暴力。
如果你不让非暴力出现,最终出现的就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