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再次在大连召开。今年的主题是“重振增长”。对于此次盛会,达沃斯官方机构特别开设达沃斯辩论栏目,辩论的主题叫做“中国能否引领全球经济走出危机?”
近些年来总是听到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了。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真的可以带动世界的经济增长吗?世界各国为了走出经济低谷也真的需要中国的引领吗?
“三驾马车”理论的荒谬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多次了,它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在为谁算账以及算的是什么帐。它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部门的收益胡乱合并计算,把价值流核算与货币流核算混为一谈。但是,这种混乱的理论也带来了可以“灵活运用”的“好处”,随便你怎么去用都行,总能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为“合理”,既可以用它来支持促进贸易的做法如全球化,也可以用之为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基础。
如之前的帖子所指出的,增加一个经济体国民收入的渠道有两条:一条是 “货币的内生”,或叫做“货币增发”;另一条是“货币的流入”,或者说“净出口”。
“出口”有厂商出口和居民出口两部分构成。厂商出口指向国外出口货物获得货币的行为;居民出口指出国从事劳务从而获得货币的行为。“出口”带来国内货币存量的增加。
“进口”也有厂商进口和居民进口两种。前者指厂商采购国外商品供国内居民消费;后者指居民自己用货币到国外消费,例如出国旅游、留学等等。“进口”造成国内货币流出,存量减少。
“净出口”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想实现本国的国民收入增长,就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也就是说,要鼓励本国厂商出口本国居民生产的商品,鼓励居民出国务工并将收入汇回国内。同时,吸引外国居民到本国消费(旅游、留学、购物、置业)而限制本国公民出国消费(旅游、留学、购物、置业)等等。
对于贸易的双方来说,一方的“净出口”,就是另一方的“净进口”。基于“净出口”理论,一国的增长也就是另一国的衰退。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各个经济体具有竞争性,这是一场关于货币存量的标准的“零和博弈”。“世界经济”没有什么引领增长的“发动机”,除了独自欣赏货币存量的增长之外,没有外人会为中国基于“净出口”的增长喝彩。
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总在给中国这部世界经济发动机熄火。当年美国为了打压日本的经济增长,想方设法限制日本的汽车在美国的市场扩张,包括力促日元升值等手段。近十年以来,从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政治层面的动作与军事方面的布局也看不出任何欢迎中国崛起的意愿。经济策略上再次使用当年对日的办法,强压人民币升值,抑制中国出口。
上月刚刚发生关于中国轮胎输美特保案,今日美国又开始针对中国的无缝钢管开始反倾销调查。欧洲不久前对中国铝合金轮毂出口提起反倾销调查,现又准备对中国鞋延长征收反倾销税等等,都显示出西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限制是不遗余力的,根本没有指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意愿。
“世界经济发动机”、“引领全球经济”等说法不过是我们的自恋。当然,也算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祝福。如果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会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喝彩,那就另寻一条理由吧,一定不能再提来自西方的“净出口”这驾马车了。
当然,西方对中国增长的限制也并非无“理”取闹。当今世界,经济学的中心在美国,美国流派纷呈的经济学家们已经为持不同政见各种口味的美国政客量身打造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武器。对于这种限制中国出口顺差的理由,即使是排除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可以从经济学关于增长的理论当中找到依据,即基于“净出口”概念得到的“逆差即衰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