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错以后: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一部关于特种兵的连续剧《THE UNIT》有这样一个情节:两支行动小队将面临一项解救人质的任务,为此,他们模拟现实场景,进行严格的实弹训练。其中一队在训练时发生差错:队长的胳膊被同伴的子弹擦伤了。由于开始到结束时间短促,且光线不佳,谁也不知道是谁的错。于是,他们重新布置场景,每个人原样慢动作重做一次,很快发现了出错的队员。再然后,他们反思为什么会出差错,又重新演练一次,队友承认,是自己没有遵照设计的区域行动,比规定区域多走了一步。队长因此对他提出了批评,而任务也就落到的另外一支小队上。但队友随后进一步反思,又找到队长,说刚才的错不是他的原因,而是队长自己跨出了规定的区域,责任在队长。队长承认了,并为此道歉。

  队友觉得奇怪,因为队长刚刚还说,在自己的小队里,没有人应该说道歉,只需要把事情做好——因为当你道歉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战友的牺牲。队长说:我们的错误,是我们磨合期达到一定时间后必然要出的,所以,我不是为出错道歉。我道歉,是因为我此前的态度,不该责备你。

  看了这一段情节,让人感慨。我们或许由此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军特种兵作战时伤亡率比较低:因为他们每一次作战之前都有演练,是模拟现场的实弹演练,而且,每一个人在演练中负责什么区域,负责什么任务,都已经事先定好。即便出现了意外,他们也有一套固定的意外处置办法。

  更让人感慨的是,面对出错的行为方式。他们必须重新演练,要找出责任人;不止如此,他们一定要找出事故的原因;当找出事故原因时,他们不会简单地责备或者处分当事人,而是承认磨合期间一定会有一些失误,并对此失误宽松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领导出了错,也照样认错,而不是找借口搪塞。

  类似的情节如果出现在中国呢?我们以大桥倒塌为例。桥塌了,压死人了。媒体首先宣传的是某某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救灾(而类似事故,本应有专门的救灾机构);然后就是如何努力,救出了多少人;如果救不出人了,也要描画努力搜救的场景;再然后,就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宣布事故原因,多半的原因都是可预料的,比如超重造成的,某某小人物应该负责等等;再然后,就是庆功表彰大会,对参与救援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最后,所有资料封存,谁也查不到了。此后,类似的事故又发生了,上述情节重新演一遍。

  我们的模式,过多注重了事后的救治,而忽略了对事发原因的探索。在究责方面,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替罪羊,而很少反思制度性的问题、程序性的问题。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当初明明有那么多的奶粉质量不过关,但最后被究责的只有三鹿一家。数十万孩童的健康受到影响,却只处罚几个农民和一家厂,然后就是加强监测检查,从此万事大吉。我们不肯反思农民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为什么厂家愿意卖,为什么事故会范围那么大。结果就是,奶粉的这个难关过去了,其它产品照旧,一点也没有影响,要一直到这种产品出问题了,相似的程序就再走一遍。

  美国特种兵的方法,效率高。只需要一次演练,就能找到根,以后就不会或者不容易发生。我们的做法,也有效,但效率低。我们要等到所有的问题一个一个爆发出来,再一个一个解决,以后也不会再发生。但爆发问题的过程,就是牺牲的过程。所以,我们有点引蛇出洞的味道。

  中国的股民呢?恐怕多数股民出现亏损后,连起码的反思都没有,更别提从骨子里找原因了。好一点的,会把亏损的原因总结为市场出问题了,股市暴跌了,所以自己亏了。有没有人认为自己亏损的根本原因是自己,骨子里的原因是功课没做好呢?极少极少。既然如此,自己的投资水平又怎么可能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