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戛斯首领与唐朝皇帝“认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汉将公孙敖有一次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李陵的老母、妻子、儿女和兄弟全部被杀。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由于李家世代都是汉朝名将,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星移斗转,华夏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唐朝。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千里、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对外交往方面有“四海咸服,万国来朝”之说,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朝贡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如果黠戛斯酋长确系李陵后裔的话,那么他跟唐朝皇帝还真的是宗亲。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自称是李广之后。

  那么,黠戛斯酋长自称李陵后裔是否可信呢?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黠戛斯酋长一行入唐后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黠戛斯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唐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黠戛斯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蕃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 。

  突厥势力称霸漠北草原时,黠戛斯不堪忍受突厥人的统治,冲突不断。突厥势力灭亡后,回纥成了漠北草原上的雄主,黠戛斯又长期与回纥人对抗。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助唐平乱。黠戛斯趁回纥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回纥。公元758年,回纥从唐撤军后,集中兵力突袭黠戛斯。黠戛斯惨败,“自是不能通中国”。不过,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致力于民族复兴。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当时回鹘(即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成为漠北草原上的新雄主。

  不知道是否缘于同唐朝皇帝的那份年代远久的亲情,重新崛起的黠戛斯很快又恢复了同唐朝的蕃属关系。公元843年二月,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来到长安,请求册封可汗。三月,唐武宗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黠戛斯。这封国书据说是由宰相李德裕起草的,黠戛斯可汗与唐朝皇帝的宗亲关系再次被用来滋润两国关系。信中说:“又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待赵蕃回日,别命使展礼。”公元845年,唐朝拟遣使册封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后因唐武宗驾崩未能成行。公元847年,唐宣宗正式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人,后来大量南迁到了天山西部。我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