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之谓之仁


   
     作者:利奈尔

    有了我们上面的分析,下面就迎刃而解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我们经常说见仁见智,这句话的意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只要联系上面的内容来体会,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过去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龙王爷有九个儿子,个个都长得不一样,性格特点也不一样。老大叫囚牛,喜欢音乐,哪里开音乐会就去哪里凑热闹。后来的中国乐器,凡是带有龙头的,比如上好的二胡,上头弯弯的部位都会雕一条龙,这就是龙王爷的老大囚牛。龙老二叫做睚眦,它是心胸狭隘,有仇必报,所以有睚眦必报的成语……总之,龙宫里的这九个小王爷,个个都不一样。它们都是龙王爷生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们人和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大道所生的嘛,为什么不一样呢?就是因为你的选择、你的习气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样态就不一样。

  佛教中经常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我们的佛性体现在眼睛上面,眼睛看的功能就是佛性;体现在耳朵上面,听觉的功能就是佛性;体现在手脚上面,那奔跑抓握的功能就是佛性。总之,离开了眼耳手足等等的这些功能,你就找不到一个佛性来。大道在天地之间的表现也是如此,它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物种当中,所显现出的现象也各不相同。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其中还省略了很多东西。《系辞》传说是圣人所作,当然在语言上就尽量要高雅、要从正面来说。其实顺着这个句式,还可以举出很多东西来,比如美者见之谓之美,丑者见之谓之丑,善者见之谓之善,恶者见之谓之恶……等等。说到这里,我想起两句古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高,语言表达也非常到位!天上就只有这么一个月亮,但是在地下,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月亮,不管是江河湖海,还是在门口的小水凼凼里,都可以看到月亮。虽然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月亮,但不同的地方,体现的境界却是一样的。

  小时候我们不喜欢洗澡,夏天晚上的时候,大人就搬个大澡盆子在院子里,哄我们说:“快来看,盆子里有个月亮啦,快下去捞啊!”小孩子脱光了就跳进去,伸手一捞,月亮就不见了,等到水面静止,月亮又出来了。这么玩着玩着,澡也就洗好了。这个就是澡盆子里的月亮所体现出来的境界。门口池塘里的月亮呢,体现的就是荷塘月色这样清净的境界,朱自清有篇散文《荷塘月色》,写得很优美清雅,读起来还是挺舒服的。如果你到江河上去赏月,意境就开阔了,体现的就是月映万川的境界。如果你是在大海上,那就更不一样了,看到的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烟波浩瀚的汪洋之中,你看到一轮明月升起在无边无际的旷阔海面上,这种境界,当然就非常博大、宽广,令人胸襟大开。而且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不论在江河湖海,还是在池塘水凼,水质不一样,水里月亮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看一个事情的是非善恶,跟我们自己内心的清净状态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对“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很切贴的体会。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在《史记》里面,司马迁写的“列传”排头一篇,就是《伯夷列传》。过去唱戏也有这个段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那是说商代末年,有个小国家叫孤竹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国君打算把王位传给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让王位于伯夷,伯夷说:“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不肯即位,也逃走了。于是国人拥立中间的那个儿子继承王位。伯夷、叔齐听说西歧的周文王很有德行,国家福利也好,养老保险制度也很完善,于是两兄弟商量好一起到周文王的地盘去养老。走到半路上,就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现在是周武王在位。再往前走,就遇到了周武王带着姜子牙和他的部队,要到盟津去与天下诸侯汇合,讨伐商纣王。这两兄弟一见这事,马上拦下周武王的马车质问:“你父亲尸骨未寒,你就兴兵打仗,是不是不孝呢?作为诸侯臣子,却要去讨伐天下共主,是不是不忠呢?你不忠不孝,还怎么做人呢?!”武王的部下听了,当时就把他们抓起来,准备砍头算了。姜子牙知道这二人的来历,觉得我们本来是以有道伐无道,如果杀了他们两个有品德的人,就会失去人心,干脆就把他们放了。在这之后,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兄弟觉得这是一个不忠不孝的时代,觉得生活在周朝很耻辱,便发誓不食周粟,凡是周朝的粮食都不吃,然后躲到首阳山去采蕨菜吃。传说兄弟俩在山上遇到了一个农妇,嘲笑他们说:“你们两个老家伙说什么不食周粟,这首阳山的野菜也是周家天子地盘里长出来的嘛,你们野菜也不吃才对啊!”兄弟俩一听,不吃就不吃,最后竟饿死在首阳山上。

  对伯夷、叔齐,历来的评价是很高的,司马迁之所以把他们说在列传第一,是有他正面考虑的。当然,如果让现代人来评价,一定会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这两个老头子是不是疯子啊!不要说现在,就是在孔夫子时期,对伯夷、叔齐就已经有不同的评价了。孔夫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老人家继承的是周代文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继承的是文武周公的文化。那么,他对伯夷、叔齐这两位蔑视周朝、不食周粟的人是怎么评价的呢?

  子贡有一次问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怪怪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说,这两个人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既然是有品德的贤人,就应该得到上天的眷顾才对,为什么上天要让他们那么穷困,最后还落得个双双饿死首阳山这么悲惨的下场呢?他们到底心里对老天爷有没有怨恨呢?孔夫子就说,哪里是悲惨呢?他们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他们俩追求的东西就是内心的仁德,他们也得到了这个东西,怎么会有怨恨呢?

  对于伯夷、叔齐,后人虽然有不同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对错这些东西说不清也道不明,总之反映的就是各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追求。后人有求财得财,求权得权,求利得利的,得到的时候,当然是不会怨恨的,但是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现在国家反腐反贪的力度很大的,求财的人往往死于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求权的人也往往在权力位子上栽跟头,你说他栽下来的时候怨不怨呢?怨有什么用,你是求啥得啥,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但是,很多人就是后悔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悔之晚矣!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选择做那些让自己不后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