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房价:最简单的道理
文/陈涛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越来越怪了:一方面,土地价格、房屋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而且还没有止步的迹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商品房,民怨越积越深。
中国的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想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怕保持不住好不容易才拉动起来的经济复苏形势;不进行宏观调控,老百姓的意见很大。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加大土地的供给,加快房地产的开发,加大商品房的上市,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既然是房地产市场,既然是商品经济社会,就应该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应该顺应供求平衡的经典法则。供应增加,价格自然会降下来;供应减少,价格自然会涨上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想一想,过去买一台电脑、买一辆汽车要多少钱,现在买要多少钱,我们就明白了。所以,加大土地的供给,才是根本的出路。不要期望用政策、用调控来压制房地产价格,也不要希望开发商会当慈善家,因为商人当然也应该是逐利的市场主体。
可是,我们得到的信息却不令人乐观:2009年10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记者从中原地产研究中心获悉,截至9月底,全国多数大城市仅完成全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的不到50%,其中,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仅完成30%左右。还有圈内人士预言,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不少城市面临着“想增加供应,却找不到土地”的现象,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已是常态。
囤积土地,却不急着开发,这大概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了。潘石屹最近算了一笔账:把中国九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上面公布的数据、土地储备的数据和2008年建成的建筑面积计算,最高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土地储备是151年。最低的是20年,远远超过了政府规定(北京晚报10月27日)。中国有一条“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偿收回”的政策。老潘说:“政府光说不做。就是两年不开发土地要无偿收回,说了十年,也不收回。所以资本市场认为这个法律是不会执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每一家上市公司都会囤地。”(南方周末10月22日)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不囤积土地、不学会赚钱的开发商反而会被指责为傻瓜。
我们总是指责开发商捂盘、惜售,我们总是期待开发商把利润降低再降低。可是假如你是开发商,看到捂盘获取的利益远远大于财务成本,看到别人赚取的利润如此之多,你还会这样说吗?因此,我很理解开发商圈了钱、囤了地,并不着急盖房,盖好房也不打算赶快卖掉了。
一个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要想靠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房来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我们还要靠国家的保障性住房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我们需要廉租房。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这是一个生活质量的问题。试想,贷款三十五十年买一套住房,却让自己在这三十五十年内不能旅游、不能添置大件、不能经常逛店、不能痛快消费,会住得舒心吗?租房住,人家发达国家都接受得了的形式,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呢?最近重庆市有这样的承诺:“打造宜居重庆,就是要让老百姓有房子住。特别是年轻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十年内能买到称心的住宅。”我甚至有些怀疑,连发达国家都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十年能让年轻人“能买到称心的住宅”(注意不是廉租房,而是买的住房),那么,是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是房价降到了让人心惊的地步?
我们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市场经济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要用行政命令为好;行政措施应该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要让其自由的好。
2009年11月14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