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请白衣天使珍视生命


  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是发生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医生“偷菜”致死婴儿一案。

  据患儿的父亲事后描述:11月3日上午带患儿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看急诊,11时左右办好住院手续,下午1点多钟,医院给小孩做了挂水消炎治疗。下午2点,医院给宝宝做了眼部CT,医生说没有多大问题,并说下班后会把资料和情况交待给晚上的值班医生,但直到晚上,也没有医生前来过问。

  到了下午6点多,徐先生发现宝宝的眼睛肿得更大了,脸也肿了,就跑到医生办公室找值班医生毛某,发现毛某正在忙着“偷菜”。毛某称自己是值班医生,不是管床医生,小孩情况也不清楚,得等第二天管床医生过来再说。次日凌晨1点30分左右,宝宝哭得愈发厉害。徐先生又先后两次找毛某。毛某生气地说:“晚上把我叫起来,我不要睡觉了吗?”清晨5点多,宝宝几乎无力呻吟,呼吸也开始减弱。徐先生抱着宝宝冲出房间大声呼喊,并让妻子赶快叫医生。然而,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一名五官科女医生从值班室出来看了一下,又回房间去睡觉了。”徐先生说,妻子见状,急忙追了进去,跪下来哀求那名医生,医生才出来,但还是不急不忙的,她焦急地再次在护士台旁跪下,大声哀求哭诉,这时那名五官科女医生才打了急救电话。很快,抢救医生就拎着急救箱赶来,迅速实施抢救,但为时已晚,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事情发生后,徐先生的朋友把这件事件过程放在了网上。南京儿童医院医生草菅人命的行径,引起了网民的愤怒。为了息事宁人,江苏省卫生厅、南京市卫生局与11月10日联合召开新闻通气会,针对对这一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就医死亡事件的调查对媒体进行通报。调查称,患儿从入院到死亡时间很短,医院存在着对患儿病情的凶险程度估计不足,对该患儿血常规的异常指标未能及时深究的不足。针对蜂窝组织炎的治疗相关措施已经实施,抗菌素使用得当,对患儿的抢救措施都是合理的。目前患儿死亡原因考虑为眼眶蜂窝组织炎、重度感染、海绵窦血栓。而经过调查,网络上对当班医护人员的指责与事实不符,医生不存在玩游戏、发牢骚等情况。

  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李少冬处长说,医院的责任主要是对患儿病情判断上的失误,对病情的凶险性估计不足。而这根本原因是医生水平不过关,“说得轻是疏忽大意,说得重就是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

  而针对医生毛某是否在“偷菜”,南京市儿童医院黄松明副院长说,据调查组了解,毛晓君医生网上种菜偷菜的行为并不存在,毛医生从未注册过开心网的账号。“网上帖子说医生是因为偷菜而失职,有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黄松明说,医生办公室虽然没有网线,但是医院并没有禁止医生上网,医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上网。当晚毛医生是用自己的华硕笔记本电脑整理论文,并不是网上所说的玩游戏。并称医生办公室是一个狭长的结构,家属站在门口不可能看到医生上网的内容。

  然而,政府的调查又是一次澄而不清的闹剧,处长、院长们信誓旦旦的澄清,再次变成谎言。媒体和网民们已经不相信卫生厅的调查结论,在10日的通气会结束后,一个由媒体、网民等组成的第三方调查组于11日成立,并连夜展开工作,共询问相关人员33人。通过调查取证,得出了与10日南京市卫生部门在媒体通气会上宣称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证实当事医生在值班期间玩游戏并存在失职行为。无奈,南京市卫生局于12日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承认当事医生对病患家属的多次请求,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施行相关救助措施阻止病情发展,没有组织相关科室的会诊。当事医生存在失职行为。于是决定给当事医生被吊销医师执照,行政开除的处罚,给于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给予行政记大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南京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管床医生、眼鼻喉科主管医生等相应责任人一并受到处分。但是,人们没有看到政府对在上次新闻通气会上信口雌黄的江苏省卫生厅医政处李少冬处长给予了何种处分。

  医生、医院草菅人命,卫生管理部门敷衍塞责,这在我国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前几天媒体热议的“北大医学教授惨死北大医院”事件,媒体揭露的“非法行医”的“无照医生”被官方解释为:未请示上级医师而擅自开具处方乃其个人行为。而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更是要求人们要勇于接受实习医生的治疗,以尽快培养更多的医生。在他们眼里,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医生来,出点医疗事故似乎是应该的、正常的。

  就目前众人关注甲流疫苗问题来说。当制药厂自吹自擂在世界上首先“研制”出甲流疫苗来的时候,社会上就有人对接种甲流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深感担忧,于是,就有卫生官员出来澄清:甲流疫苗是安全的,不良反应仅限于红肿、轻微的发烧,等等。不良反应会很快消失,疫苗不会致人死亡。云云。然而,不幸的是,13日,我们已经见到了卫生部的通报:我国已经发生了两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以后的死亡报告。于是又有专家说:目前已有1000多万人注射疫苗,将来有2000万、3000万人中,到明年有1.5亿疫苗,都要接种到人群中去,这么大的数量,发生极个别的、严重的异常反应和极个别的偶合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呜呼!医生、医院、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的专家们,我们能不能更加珍惜一下别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