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理论


      涓滴,很少的意思。
  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用来形容里根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

     许多市场经济的信徒相信“涓滴”(trickle down)理论,即富人消费投资,刺激经济发展,最终惠及穷人,如水之向下“涓滴”。茅于轼著名的保护富人说,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这种“涓滴”效应是否真那么灵,最近在美国引起不少争议。因为过去十年中,美国富人愈富,普通老百姓则愈穷,从富人那里“涓滴”不下什么东西来。任先生的文章也反映出,中国的富人经常把福益“涓滴”到外面去。不过,在文化行为中,这种“涓滴”效应确实存在。一些文化人类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一种模仿等级。中层模仿上层,底层模仿中层。这样,在上流社会流行的一些时尚,经过一段时间会“涓滴”到下层。我们当然不能否则,许多下层的时尚,也会向上涌动。比如足球本是下层社会的运动,现在也席卷了上流社会。这种现象最经常地发生在下层的政治和文化权力不断增长的社会。比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民主化,使流行文化不断登堂入室。不过,即使在现代民主造成的大众化潮流中,自上而下的文化“涓滴”效应还是很难否认的。这在下层缺乏政治和文化权力的社会,则更为明显。

      看看最近几年媒体的报道,中国富人们的时尚是什么呢?豪宅、游艇、赌博、名烟名酒、钻石珠宝等等炫耀性消费是一端,保龄球、高尔夫等等是另一端。这些行为的“涓滴”效应也是明显的。众“房奴”们勒进裤腰带买大房子、新房子,比赛豪华装修;大学生可以找不到工作,但高尔夫课是一定要上的;至于早期的保龄球,因为早已“涓滴”普及,已经显得太无格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