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之欲成品牌,先占品类


营销之欲成品牌,先占品类
 
类有一贯的阶梯思考法,那就是“珍视第一,忽视第二,轻视第三,鄙视其余”。

——题记

消费者大脑有“货架”

先看我们都经历过的情景。感冒了,我们会先问自己:“怎样才能快点好?”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ABC三个选项:A.多喝水、多休息。B.吃药。C.打点滴。在简要分析了症状严重程度、既往用药习惯、时间充裕度后,犹豫片刻决定吃药。紧接着的问题是“吃什么药?”答案依然有众多选择,人群特点不一样,品牌偏好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人的正常思路,先选品类,其后是品牌。出差旅游,先选择坐飞机才会想到具体的航空公司;买饮料,先选择果汁,其后才会决定是买农夫果园还是果缤纷;吃饭,先决定吃川菜还是东北菜,才会决定去哪家店;处方降压药,先决定处方钙离子拮抗剂,才会决定是波依定、络活喜,还是拜新同或是伲福达;冠心病,先决定吃中药,才会考虑是复方丹参滴丸或是麝香保心丸。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消费者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货架”的地方,叫“心智空间”,这个空间无限宽广,容得下沃尔玛、老百姓大药房、餐饮娱乐等,可以包容众多品类货架,比如感冒药、降压药、洗洁精、茶饮料、粤菜馆、KTV等等。但这个空间又无限挑剔,一个货架对应着一个品类,每个货架只有3~7层。前三层都对应着一个品牌名,甚至连包装、VI、代言人和广告也都在货架上若隐若现。第四层往后,名字则变得模糊,更别提其余的品牌印象。

这种现象和商超的货架陈列很相像,上层产品秩序井然、条码分明、干净闪亮,最下面一层,商品往往被成堆地放在一起,面貌不清,档次低下。事实上,这符合人类一贯的阶梯思维,那就是“珍视第一,忽视第二,轻视第三,鄙视其余”。比如,我们会对我们人生第一次获奖、第一笔稿费、第一部车印象深刻,对世界第一大河、第一高山的名字牢记不忘,对企业的第一事件大肆报道,媒体也趋之若鹜,就在于“第一”在人类认知上的价值,“第一”代表着原创、正宗,这与跟进和山寨对应。

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明白了,品类营销其实就是三个核心步骤。第一个步骤,让自己的品牌以某种品类的形象,被安置到消费者的心智空间中,存放到“品类货架”上。第二个步骤,想办法在货架上居于前三层甚至是第一层的位置,成为品类的代表,以便在消费者进行品牌选择时,优先选择你的品牌。第三个步骤,对品牌的地位予以保护,防止被后来者侵袭、滋扰或者抢位;同时,自身要对品牌的定位予以坚持,形象予以适度刷新,防止品牌面目不清,被消费者“下架”。

迷恋更好不如创造第一

很多药品上市,为什么没能创建成品类、做出品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上述三个步骤没有做到位。

第一个不到位,“品类货架”没有很清晰地树立起来。我们常见很多中药类别销售平平,有的人认为,原因是此类品种“有品类无品牌”,比如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丸之类,其实并非如此。事实是,此类品种只是药物种类,处于无品类故无品牌的境地。

品类必须是已经立起来的“货架”,必须基于消费者需求。六味地黄丸的补肾虚、藿香正气类的解暑和夏季感冒等,都是由于有较明确的功能认知,消费者发生相应症状时,自然会找到对应的“货架”,再选择品牌。而补中益气丸在功能上是模糊不清的,购买理由不充分,可以放在很多“功能货架”的结果是,没有人记得住,只能沦为品种,不能算作品类。

此类品种的方法是,先人一步去创建品类,在此过程中,品牌会随之形成。但这有两个必要元素:第一是市场足够大,至少能养活自己;第二是传播能以较少的成本传达到消费者心智中,否则,可能会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比如五谷道场的非油炸定位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案例。

第二个不到位,上市新产品,没有创造“第一、第二观念”挤入品类前端,而是以品类跟进者的形象,在品类货架上靠后站,被轻视和鄙视的结果只能是打价格战。很多企业心里有一种“更好”的情结,但消费者往往不识货,他们只怀念初恋、钟情第一。所以说,创造第一比迷恋更好更有价值。

第三个不到位是没能固守定位,朝令夕改,一年一个样,自己打自己耳光;竞争对手再趁机侧翼干扰,导致自己的市场业绩被抢夺。“第一”固在,但消费者变了,企业的资金链紧了,只能在“货架”上向最底层滑落。很多时候,此类品牌只能在消费者的怀旧中才会被提及。或者是一个品牌涵盖众多品类,企业无法形成防御战态势,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并不清晰,每个细分品类都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比如同仁堂的六味、乌鸡就是一例。

快并差异化

怎样通过品类战略塑造自己的品牌呢?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进行新药研发创新。新的化学分子式、新的药物类别,这种新药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功能上的“第一”认知,比如青霉素族、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这种打造品类的方式是革命式的,是技术推动的。其一,它能通过法律的专利保护,防止侵扰;其二,它能自动制造大量舆论,通过免费的公关传播,形成品牌效应。

但是,随着新药研发创新的难度加大、速度减慢,这种方式成本太大、周期太长。即使新药诞生了,基于消费者认知导向的空白心智抢占,还是至关重要。比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的功能区别。如果你无法区隔,虽然是新药,也只能被归结到钙离子拮抗剂的类别中,而不是作为“器官保护”或“老年人首选”之类的选择。

事实上,虽然市面上有众多企业号称“第一”,但往往停留在口号上,还没有进入到消费者的心里,所谓“有口无心”。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快速、强势传播,先声夺人,打抢先战,第一个进入到消费者的脑袋里,是占据品类的第一认知的另一种选择,如消渴丸、珍菊降压片、板蓝根颗粒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更为典型的例子是,模仿日夜百服宁的白加黑,它最先通过广告运动,进入消费者心智,从而成为品类的代表。

第三种办法就是和现有的品牌、品类发生关系,以补充、替代的形象出现。比如在定位理论中,比附定位和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都是这种策略的体现。前者是肯定它,让自己甘居老二,和领导品牌一起做大品类,比如曾经的芦荟排毒胶囊,当排毒养颜胶囊的地位无法撼动时,它用一个深化的概念分享其市场;后者则是和领导品牌在观念上对着干,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和传统的不一样,我是‘第一’的。”让自己成为替代品类的“第一”,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五谷道场的“非油炸”、云南白药创可贴的“含药”。处于品类第二位的品牌获得了成功,甚至战胜领导者,毫无例外都是因为第二位品牌使用了“做对立面”的战略。这种策略是一种简明、直接的方法。告诉消费者它不是什么,往往比说它是什么还管用,药品的新剂型、新工艺、新配方都能用到这一策略,诸如“不含PPA”、“无激素”也是参照旧有的品类进行定位的例子。

笔者曾经服务的T中药注射液正是基于这样的品类创建,提出了“新一代中药注射液”的定位,通过“指纹图谱技术”、“有效成分配伍”等作为品牌背书,形成这一观念,将传统的中药注射液(鱼腥草、穿琥宁等)定位成老套、过时、缺乏安全,一举确立安全型注射液的地位。当时的环境下,采用指纹图谱技术的中药注射液,还有心内科、呼吸科几种,很多企业囿于处方药,忽视了“第一”的重要性。T产品第一个在行业媒体开始传播,并在会议、物料上贯彻这一定位。结果,该产品4年做到5亿元,成为该品类第一品牌。如果当时部分大传播能执行,其影响力可能还比现在更好。

当然,关乎品类创建,我们所说的心智定位是一种,但作为支持的渠道、传播力度也是一种,否则,买不到或传播的声音拼不过竞争对手,结果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