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似“钓鱼执法”,舆情为啥冰火两重天


 

同似“钓鱼执法”,舆情为啥冰火两重天
 
拿不属于自己的医保卡就诊、假扮急诊不给医生核卡机会……最近,深圳多家社康中心指该市社保局工作人员假扮患者诱导医生看病不核卡,并以此作为处罚依据。1116日,深圳市社保中心对工作人员暗访执法做出回应,通报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情况和进行监督检查的做法。(人民日报)
就在不久前,上海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钓鱼执法”,由司机断指证清白而引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并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干预下得以妥善处置。如今,疑似“钓鱼执法”再现在深圳社保局,然而,与前者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深圳社保的“钓鱼执法”,尽管也受到被查处医院的质疑,舆情反应却很平静,更多的声音反而表达出支持和赞赏的态度。
同是“钓鱼执法”,舆论作出的回应何以会如此冰火两重天?依笔者浅见,关键在于“钓鱼”的动机有别,一个是为了多罚款,多创收,谋求的是个别部门、少数人的利益,另一个则不为高额罚款,而只为规范管理,是设身处地替民生着想,保护的是广大参保人的利益;“钓鱼”的影响迥异,一个对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观造成伤害,另一个则是对制度严肃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同时,“钓鱼”的性质不同,一个是采取违法的执法方式,通过“钓头”下“钓钩”来诱骗,另一个则是在双方达到一致协议的前提下,执法人员亲自暗访,属于合法的执法行为。
同样是“钓鱼执法”,社会反响截然不同,给了我们有益的警示,任何一种执政执法行为,只有遵循法律原则,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才能得到公众认同和拥护,反之则只能遭到人民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