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元呵护人体健康


益生元呵护人体健康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杨海军

从古到今,中西医皆有大肠是百病之源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这是中国历代养生的传统说法。伦敦皇家医学会的英国医生认为:由于长期饮水进食,其中有许多有害的物质会沉积体内,尤其是当体内排毒的代谢速度缓慢赶不上废物排泄的速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一旦体内垃圾在肠道内集结成硬体,会阻塞大肠,造成严重后果。故此,宁可拉稀,不可便秘,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健康人,大便通畅尚且重要。

   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陆续对2万具尸体进行解剖试验,结果发现:每个成年人体内都有将近325公斤不等的毒素,其中200具因癌症死亡的尸体平均毒素为1020公斤,猝死病人尸体内毒素更是达到了1525公斤。试验表明:体内毒素给人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引发各自疾病,是现代人的健康大敌。

据了解,我国老年人大约2亿人,便秘占大约6000-8000万人。有人调查在老年人中大约有30%有便秘病史。而在美国每年大约有500万以上的人患有便秘。

    便秘可以导致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可将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为氨、硫化物和吲哚等有毒的物质,长期便秘者因不能及时将这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当这些有毒物质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时,便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而损伤中枢神经,使大脑功能紊乱,导致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出现老年性智障。或者毒素进入大脑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而出现大脑供血障碍。另外便秘与其他慢性病也有关,例如肿瘤等。

    近来国内养生学专家指出:一天三次大便可以降低体内的胆固醇,排除体内的宿便,能够减轻肝脏的负担,防止脂肪、油脂和胆汁在肠道内过久的滞留,加重肝脏重复的吸收而带来的加重肝脏的负担,大便通畅,每日三次有人调查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在中医养生学中便秘与养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医理念中均能够得到证实。

    现代医学认为:大肠的运动形式分为混合运动推进运动(集团运动)。粪便的形成是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一部分被吸收,同时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与腐败作用以及大肠粘液的粘结作用,形成粪便。正常粪便中的水分占3/4 ,固体物占 1/4。后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30%),未消化和消化的食物残渣及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粘液、胆色素(占 30%),脂肪(占10-20%主要由细菌分解食物产生及来自脱落的肠上皮细胞),无机盐(占10-20%)和少量蛋白质(占2%-3%)等。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中,部分是食物中的纤维,包括纤维素等。饮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由于它可吸收水分,所以可使粪便的体积增大、变软并刺激肠运动,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的时间缩短,使大便通畅。

   人体每天约有1000-1500ml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其中的水和电解质大部分被吸收,只有100ml左右的液体和1-5mmolNa*CI-随粪便排出,如果粪便在大肠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则几乎所以的水都被吸收,形成坚硬的粪便。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但是结肠也有一定的消化功能,其消化功能通过结肠内大量细菌的发酵作用来完成。横结肠是储存粪便的场所,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是输送粪便的管道。正常情况下,直肠内粪便达到100ml左右或直肠内压力达2.8kpa时,就可以产生便意。

排便反射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人的直肠内通常是没有粪便的,当胃-结肠反射发动集团运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可刺激直肠壁感受器,传入冲动经盆神经到达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并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正常时排便动作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受意识随意控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会使直肠的粪便阈值感知容量增高,敏感性降低,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储存太久,会变干变硬,产生排便困难,严重时会引起慢性便秘。

    便秘的诊断:大便量太少,太硬,太困难;⑵排便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的症状群,如长期用力排便、直肠胀感等;⑶7天排便次数少于2-3次。也有人认为72h以上不通便为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古今同名,中西医同名,最早张仲景分类方法,将便秘分为阳结与阴结,又分为寒秘、热秘、虚秘和实秘。

    古代养生家对于保持大便的通畅极为重视,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就是说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的清除,才能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经常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阻滞,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多种疾病。现在中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经有上万人采用了断食排毒技术。他们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而且看起来一天比一天年轻。排毒的方法源远流长,不但在中国,在欧美也非常盛行。佛教,道教有闭关闭谷的说法,伊斯兰教有斋月,这些其实就是一种排毒。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万物,很多动物也有冬眠,这其实也是在排毒。我们每个人体内都积累了大量的毒素,而且,瘦的人比胖的人其实更毒。我们发现,瘦的人脸色比较黯淡,胖的人相对好些。瘦人是以牺牲自己的体重为代价来承载毒素。空气、水、装修材料、很多化妆品、服装、家具等等,都是毒素的来源。这些毒素累计到一定时候,你的身体就会生病,因此,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身体排毒。我们的房间几乎天天都有打扫卫生,过年前更是要大扫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身体不去打扫会是怎样?

营养学家研究证实人体内含有1014个以上的微生物,大约有400多个种属。按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有益菌、无害菌和有害菌三类。有益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它们对人体健康起着保卫作用,如免疫、营养、消化、抗肿瘤、生物拮抗、药物效能和抗衰老等。人体衰老的过程中或处于生病状态时,肠道中的有益菌会大大减少而有害菌变多。大凡健康的人其肠道中的有益菌多而腐败菌少。因此肠道有益菌的多少是判断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吃活菌类食品或吃益生元类的非活菌食品。益生元主要是指功能性低聚糖,它们具有增殖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功能。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简称IMO)则是功能性低聚糖之一。自1982年在日本开发后,已很好地应用到了很多领域。相应地,低聚异麦芽糖的生理功能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对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最为深入。

 1987年日本明治制果生物科学研究所开发室进行了老年人摄取低聚异麦芽糖后肠内双歧杆菌变化的人体实验(方法:给通常双歧杆菌较少的老年人每天摄取一次含低聚异麦芽糖的食品,定时检查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摄取前每1g粪便中约含有108个双歧杆菌,摄取第四天增加到108.9个,摄取第二周为109.7个。摄取期间不很显著,但停止摄取就有减少的倾向。摄取前双歧杆菌少的人,通过摄取,可以增加到l09l010个的数量。根据不同的人,能够增加10—100倍。人体肠内双歧杆菌增殖效果的实验,以正常健康成人6人,(年龄26~48)为一组,以病态老人18(年龄50~93)1组,每人每天食用低聚异麦芽糖15g,进行食用7天、食用14天、终止后14天三个阶段试验。不论健康成人还是病态老人,食用低聚异麦芽糖后的粪便化验结果表明,肠道菌落中的双歧杆菌比例都有增加,个人之间有差异,多数女人双歧杆菌可增加到食用前的10100倍。

1988年起,日本昭和产业公司对低聚异麦芽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试验研究,最终确认了低聚异麦芽糖有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的效果和改善肠道内环境的效果。低聚异麦芽糖也因此被批准为改善肠道的特定保健用食品。他们的系列研究表明,低聚异麦芽糖的摄入量范围为2~20g/d 时就能够引起肠内双歧杆菌增殖。若摄食低聚异麦芽糖(8~20g/d7天,双歧杆菌的增殖就呈显著水平,在肠内的比率会由原来的14.8%增至24.5%Kohomoto1988)。若摄入量为10g/d,只需连续食用14天,双歧杆菌的数量就会显著增加,比率由原来的8.4%增至20.1%,但此时其它菌群没有明显变化。若停用1周后再继续摄食1周,除双歧杆菌的数量呈显著水平外,乳杆菌开始明显增殖,而梭菌、拟杆菌等的生长开始受到了抑制,拟杆菌的比率由72.7%降至50.1%kohomoto1991kaneko1993)。

    国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确证了健康成人在食用低聚异麦芽糖(7.5~15g/d14天后,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有显著增殖,且分别增加20倍和30倍左右。同时,梭菌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无明显变化(姚景会,1999;付萍,1999;顾清,2003)。哈尔滨医科大学以30名老年人,连续食用低聚异麦芽糖浆(15g/d)长达1个月后的研究发现,老人肠内双歧杆菌的数量由原来的3.28×106增至11.47×106,乳杆菌由3.69×106增至163.3×106。同时有害菌如梭菌、大肠杆菌、韦荣氏菌的生长均受到了抑制,下降了30%~50%

正常健康人随着其年龄的增加和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的影响,肠内的有益菌数量会不断减少,因此需要适时摄入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食品来提高身体机能。另外,婴儿、老年人、患病者、高强度运动员、宇航员等都是需要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可以调节肠道的食品。因此,国内益生元领军企业保龄宝公司应针对这些需求开发出一系列的调节肠道的新产品,提出几种开发思路供读者参考:

    1)含IMO的食品

目前市场上已有众多添加IMO有益生元功能的食品,如乳制品、果蔬汁、糖果、淀粉制品等,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类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因添加IMO而具有了调节肠道的保健功效,这类食品十分适于普通人群食用。

2)合生元类食品

    合生元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构成的一种功能成分。将低聚异麦芽糖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制剂搭配起来添加入食品,肠道更快速地达到微生态平衡状态。IMO和有益菌在人体肠道内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效果要更好于仅含IMO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酸奶、活菌乳饮料等中添加IMO即属于这类食品。

    3)含IMO的酸性食品

    通过摄食酸性食品而直接降低肠内环境的pH值,IMO在这种环境中就更容易发挥作用,从而更快地调节肠道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这种食品也属于IMO的协同增效食品,如含IMO的碳酸饮料、醋酸饮料、乳酸饮料等。

    4IMO+本身含双歧因子的食物结合形成的产品

    有些食物如胡萝卜、香蕉、蜂蜜等本身含有双歧因子,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因其在食物的含量甚微,需大量食用才能有明显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再添加一些IMO来开发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新型功能食品,而这一类食品也属于IMO协同增效型食品。这种协同增效作用已得到确证,如我国的保健食品双歧菌增殖胡萝卜汁IMO+胡萝卜汁),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后发现,其增殖双歧杆菌的效果大大加强,与仅食用IMO的试验组比较,由双歧杆菌增殖20倍可提升至增殖120倍。

    以上的(2)(3)(4)类的食品因其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得到加强,因而十分适合特殊群体食用。

5 展望

    综上所述,低聚异麦芽糖对机体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激发人体自身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体内有害菌的生长。此外,因低聚异麦芽糖的甜味、加工性质十分接近砂糖或麦芽糖,制取容易,价格便宜。因此,低聚异麦芽糖可广泛用于各种食品中,充分发挥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