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货币政策老师如何回应学生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期关于货币政策的一系列讲话,使他看上去更像是央行行长。说真的,在银监会一再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并由此大大削弱了后者放贷能力之后,银监会其实已在扮演着央行的角色,以至于公众对央行与银监会的角色认知混沌不清。
决没有料到刘明康居然会在近日隔空高调批评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认为这是加剧全球性资产价格上涨的原因。
对此,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写道:“说起来很可笑,当年从美国人那里学来货币主义的一些国内金融高层,如今居然反过来指责他们的美国老师,认为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是错误的。说到底,做老师的并没有错。说美国人没错,不是因为货币主义,而是因为美国人不教条。做学生的错了,是因为他们对所谓的科学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显然无法接受刘明康的指责。美联储理事、费城联储主席查尔斯-普罗索(Charles Plosser)周四回应说:“各国央行不应该利用货币政策来应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除非通胀预期不可控制。”
在我看来,普罗索的上述讲话,不仅是对刘明康的回应,也是对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的重大修正。作为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里德曼生前总是喋喋不休地讲: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货币现象,因此只能利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胀。但普罗索的意思是说,一般情况下,哪怕是出现了剧烈的物价波动,都不应当利用货币政策加以应对。进一步说,由于不可预期的通胀几乎不出现于非战争状态的经济环境当中,因此,将货币政策视为治理通胀的办法总体上是行不通。
普罗索更明确地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够对新兴经济体造成有害影响,但将货币政策做为工具来直接缓解这种影响“一般而言是错误的”。
至于理由,普罗索表示:“相对较大规模的价格冲击能够破坏公众对央行维持通胀处于较低可控水平的信心,从而导致人们调整对将来通胀的预期”。他的意思是说,通胀预期比通胀更重要,而公众的通胀预期会受到央行通胀预期及其货币政策的影响,以至于在央行过度强调通胀预期的时侯,透过这一影响,在公众的被动式盲从或猜疑下加剧了全社会的通胀预期,尽管未来的通胀其实是可控制的。其中的道理,说白了就是:玩过了头,必然适得其反。
我必须说,普罗索对货币政策是如何产生作用的理解非常正确。作为公共政策,货币政策虽然是央行制定的,但必须在公众的参与下才能得以贯彻。相比之下,中国央行颇为俯视的、盛气凌人与不由分说的货币政策,给人的感觉好像货币政策只是央行的事,而不是公众的事,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坦率地讲,国内金融高层对货币主义机械、教条的理解是问题的关键。说得更坦率些,他们居然忽视了通胀与收入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限制收入增长的紧缩货币政策,不仅不利于居民克服物价上涨的努力,反而会在收入增幅小于物价涨幅的情况下,确切地讲是在收入预期比通胀预期更严峻的情况下加剧了通胀的危害。
我不得不说,以上错误,发生在国内金融高层身上,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容忍的。
决定明年货币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会议即将召开,此时大范围讨论以上问题,无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向普罗索致敬!感谢他给了中国学界公开辩论货币政策一次重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