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书记”案有点神秘感才正常
安徽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案19日在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芜湖市中院在未给出合理说明情况下,变相不公开审理此案,拒绝公众旁听和媒体采访。这一做法,使广泛关注的“白宫书记”案陡增了几分神秘。(新华网)
在大家的想象中,一个引发公众舆论强烈聚焦的“白宫”案,审理过程肯定会全程公开,绝不会遮遮掩掩,以免陷于“说不清”的尴尬和被动,可谁能想到竟然还会搞变相的不公开审理呢?很多人的第一感觉也许都是很神秘、很不正常,不过,从某种角度看,这样的“不正常”反倒很正常。
“白宫事件”中,举报人李国富多次举报,直至遭报复陷害,在监狱医院内非正常死亡,可见个别官员专横跋扈到何等地步,而其间案情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恰恰暴露出当地官场权力勾结之猖獗。尽管“白宫书记”最终被“揪”出来了,其影响力却不可能顷刻间消除,所以,在审理环节出现一些“异常”其实很正常,反映出当地本不正常的官场生态。
如果曾经呼啸一方、不可一世的“白宫书记”落马后,调查、审理工作一路畅通无阻,每个环节都依纪、依法顺利展开,没有阻力,风平浪静,举报人历尽周折甚至搭上性命的事就不至于会发生,查处一个“白宫书记”也就用不着这么久的时间,不难想像,“白宫”书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苦心经营的那张“权力网”千方百计设障保护也就不足为怪。
现实社会中,少数贪官难免会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利益同盟难免会极尽所能地相互庇护、掩护,难免仍会有心存侥幸者前腐后继,也难免会有个别善于伪装的贪官“潜伏”着党员干部队伍当中。“白宫书记”案中的一些不正常,正说明了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它提醒我们,反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大家坚持不懈、不遗余力,有时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