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古田吉友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陈文宗
摘要:龙头企业在农业改革及农业发展新出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的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通过对古田县吉友食品有限公司的调查,来了解小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情况,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发展环境等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其它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企业发展规模、科技、品牌、带动辐射能力以及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对策。
关键词:食用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我国现行农业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业市场化及农产品商品化的有效途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企业经营的好坏、实力的强弱、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龙头企业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有着驰名中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美誉的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省的66%以上,居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古田县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三万多食用菌营销户、五百多家加工营销企业,并建有全国最大的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吉巷乡是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大乡,其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享有“食用菌之乡”之美誉。近几年来,吉巷乡食用菌产业的强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本文立足于吉巷乡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发展实际,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古田吉巷乡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发展概况
吉巷乡食用菌产业的强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吉友为代表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和引领农户的生产发展,把量多的、松散的个体农户进行集中化、标准化生产,弥补了农户单一生产的盲目性,避免了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
古田县吉友食品有限公司是吉巷乡一家小型龙头企业,由韩国客商于2003年投资创办。其投资额100万元港币,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2003年产值500万元,2004年产值达848万元。
在企业发展模式上,吉友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已与25户农户合作,并在卓洋乡建立了67亩专业化的香菇生产基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配套的服务,农户按合同和生产标准,进行定向生产。
在企业市场经营上,企业将加工后的香菇和香菇粒进行统一包装,销往国内外市场。目前,以国外市场拓展为主,出口韩国等东亚地区,出口份额占全部产品的83%。此外,在全国部分沿海城市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主要分布于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等。
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企业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在武夷山市新投资了千万元设立新厂,并准备将销售网点拓展到国内大型超市。
二、古田吉巷乡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层次偏低
近年来,古田县食用菌的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但是也涌现出大量层次较低,经营水平一般的企业。这些企业注册资金少,产出效率低,企业的人事权、财权、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主管身上。如吉友食品有限公司在基地及厂房较为缺少,缺乏其它部门,如人事财务、营销等必备部门。公司的实际注册资本不足500万元,其员工累计为75人;从企业的加工能力上来看,古田有上规模的500多家食用菌加企业,资产大多都不超过1000万。吉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年最大加工能力仅为200吨,其企业的规模与层次都较初级,没有摆脱过去的企业与农户孤立的状态,没有真正将企业与农户融为一体。象吉友这类企业,往往由于经营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艰难。
(二)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能力发挥不足
企业的规模小,层次低,也导致企业带动能力弱,无法充分有效的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吉友企业带动的农户口上看,由于其规模小,市场需求变化浮动大。在旺季时,卓洋乡的生产基地带动25户农户,而在销售淡季却减少到15户。像这样的一些小型龙头企业,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毕竟无法带动更大范围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食用菌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企业科研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
古田县大多小型龙头企业,科技力量较薄弱,在科研上投入少,甚至没有投入。企业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更新速度慢,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技术上不求更新,满足于现有技术水平,没有最大程度开发食用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相关链接产业,食用菌科技含量不高。
(四)企业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不少龙头企业在市场分析上缺乏深度,没有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来对本公司进行战略定位;在市场分析和预测上,缺乏量化分析和动态分析;在制定营销计划和决策缺乏科学性,很多只凭经验来生产和销售。以吉友食品有限公司把市场重点放在出口上,开拓韩国等东亚地区的国外市场,但是由于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以及卫生标准的不高,农产品出口销售就受到很大影响,在出口上,收到很大阻碍。据反映,该企业在今年由于产品质量,出口受阻,导致大量产品囤积。
三、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一个长期发展的定位
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其最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战略定位上的不足。食用菌龙头企业往往分布于乡村,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战略眼光比较低,没有“长寿企业”的意识。这些经营者更多注重企业短期发展,较少关注长期发展,较少关心企业未来,缺乏动态决策、调研市场、对市场的评估、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制定长期生产销售计划的能力。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以短期盈利为导向,以数量增长为导向而忽视质量的提升,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吉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四年来,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制度,在财务上、人事上、营销上都由厂区经理一人完成。厂部在对外上,没有比较合格确定的企业人事制度、企业财务制度等,员工管理上不够规范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当地的员工没有签定劳务合同,没有其他的保障性措施。由于没有一套完整食用菌专业的交易市场,没有相应质量检测设施系统,产品监督措施不到位,没有从生产源头——农户基地进行严格监督,一些菇农科技生产意识不强,发生病虫害就滥用药品,为保证农产品新鲜就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管理方面还有不少漏洞,起不到全程监督的作用。面对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韩国、日本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高技术及卫生的标准。吉友食品有限公司在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上不健全,农药残留超标,很难达到外向型出口企业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该公司制度不完善,对市场反应不够敏感,获取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市场目标不明确,销售渠道单一,公司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销售部门从事销售工作,不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销售战略的调整、抓住市场机会、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导致吉友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的积压,不能出口又不能很快打开国内市场。
(三)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户和龙头企业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因此客观上存在着利益上的不一致性,双方都有各自利益最大化目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最基本的利益调节机制和连接纽带,便是合同(契约)。吉友食品有限公司与20几户签订了合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户的某些利益,但在合同的约束力上却相对缺乏,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及双方的约束。同时,合同中并未考虑到风险的补偿,没有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制度,以此来帮助农户分担风险和保护农户的利益。由于双方的利益得失没有明确的说明,其紧密性和稳定性相当弱,双方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大大增强企业自身的不稳定性。
(四)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乡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采取了不少措施,总体效果不错,但是由于财政基础薄弱,发展投资资金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原因,产业发展环境不利于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古田政府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田小型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吉巷政府没有创造有利的外部投资环境,从而导致侨商投资热情不高,导致吉巷民间资本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在金融系统的支持上也存在力度不够,不少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缺乏资金投入;财政支农投入所占比重低,缺乏与财政资金投入的“配套”机制和优惠措施,在财政贴息,低息,定项定额补贴上存在不足,龙头企业尤其是新生的龙头企业缺乏相应的支撑,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加强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建设的对策
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精神,为把古田建设成为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食用菌之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小康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在建设“中国食用菌之都”的过程中起到一些指导性作用。
(一)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扮演着内联农户,外接市场的重要角色,它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发展食用菌龙头企业,才能进一步带动以保鲜、干制、冷藏、冷冻、罐装及其他诸多加工方式生产食用菌产品,开发供不同群体消费的食用菌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吉巷乡目前只拥有小规模食用菌销售或加工企业,仅能通过小商小贩出售初级产品,菇农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就是通过提供产业化发展资金或招商引资,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扶持建立几家县域食用菌龙头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创造更大的产值。
(二)以人才科技为重点,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人才战略
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公司人才需求,着眼公司未来发展,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引进人才。确立人才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建设适应公司发展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公司基层、中高层员工素质与能力,为公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与技术支撑,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管理效能和效益最大化。
对中高层管理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战略眼光。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考核,形成学习型领导团队。根据企业发展的形势,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模式,激发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对基层员工,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和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为奠定公司发展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基层员工利益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并建立为一线员工提供学习、培训成长的培训机制;为基层员工中许多有能力并且愿意在公司一展抱负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2、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提高、优良菌种的选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等[15]。要引进先进设备,增强加工能力,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食用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如与福建农林大学等相关农业科研院校的联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首先提供给龙头企业使用,龙头企业为科研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等,并作科研院校的的试验、示范单位。科研院校作为龙头企业的后备车间,龙头企业作为科研院校的市场先锋。
(三)以基地为载体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提升食用菌产品的质量水平
1、以基地为载体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建议各级把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生产环境作为财政支农的重点,根据吉巷当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安全、卫生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护体系,为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供基础条件。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扩大辐射范围,更大规模的带动农户生产发展。
2、提升食用菌产品的质量水平
龙头企业通过采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可以从源头上突破食用菌整体质量不高、“农残”超标等瓶颈,进而提高食用菌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从加工环节入手,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率先建立ISO9001、ISO14000和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体系、采用国内外各种食用菌先进标准,大力开发市场急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新菌种,加大对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四) 完善企业发展环境,提供支撑服务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创造平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与扶持,使农业龙头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涌现出更多、更大、更强、更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保障。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注重食用菌在各乡镇的布局、形成一乡一特产品种,在引导政策信息、协调利益关系、调控市场供求、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进行支持、引导、服务和调控,着力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在取消农业相关的税费后一些乡村的不合理的收费,对农村电力的供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取消一些为水电费设立的不合法罚款制度,同时对与食用菌生产相关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收费优惠,切实保障这些新兴食用菌生产企业及食用菌加工大户的利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外商对该县的投资,同时利用侨乡优势,吸引侨胞对家乡的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娆,田淑敏主编.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6-157
[2]安玉法,臧日宏编著.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50
[3]张绍焱,梅德平主编.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7-49
[4]王凯主编.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9-170
[5]赵玲玲主编.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65-70,80-87
[6]李福龙,刘光辉主编.农业产业化[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59-366
[7]丁力主编.农业产业化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283-286
[8]王锋主编.“三农”问题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4,211-215
[9]陈永主编.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19
[10]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EB/OL].(2005-11-23)[2007-07-31]
http://www.sxhbao.com/jxja/dybg/7671_2.html
[11]关于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EB/OL].(2006-07-27)
[2007-08-01]http://www.gdgcc.com/Articles/ArticleView.aspx?id=0748d5f935da
[12]对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调查. [EB/OL].(2006-08-19)[2007-07-29]
http://www.govyi.com/html/gongwenxiezuo/diaochabaogao/200608/69693_4.shtm
[13]农业龙头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EB/OL].(2001-11-25)[2007-07-25]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zjAgriInfoView/2006012662479.html
[14]翠屏湖在线. [EB/OL].http://www.cph.com.cn/Article_Class.ASP?ClassID=37
[15]付建波.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http://fyzx.ankang.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482
浅谈食用菌小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