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改鼻祖在成都,土地市场有望大同


 

 
纵观三十多年的特色市场经济,我们发现:市场在每一次面临调整和危机的时刻,都伴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而继续前行。此次新土改也不例外,伴随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步打破,比将伴随着冲破市场化障碍而得以破茧成蝶,释放出巨大的裂变能量。
事实上,这场新土改的鼻祖在成都,整体时间起于2003年。这就好比当年的小岗村,起初并没有引来多大关注,只有到了即将大规模复制时才引来众人目光。而新土改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之一,其实质就是让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统筹、合理、合法、自由的在城乡之间流通。
当然,在浙江试点并随后推广到全国,有着深刻的背景,比如18亿岗地红线、囤地、地王、土地市场垄断趋势,以及引发的房价、金融风险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难题。可以说,此次新土改既是,解决土地市场或者说楼市囤地顽疾的一剂良药,也是改革开放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土地问题始终是可以关系全局发展、关系稳定的大问题。
1117,浙江省对外透露,国土部近日已确定在浙江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改革试点。最快从2010年元旦起,浙江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并逐步实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健康流转模式。
观其此次放风,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三同”,尤其是牵扯土地使用权的“同权”以及事关利益再分配的“同价”问题,这将是统筹城乡二元经济,解决小产权房的先行之兵。
成都的做法其实是这样的,由于成都是“统筹城乡”试点,就可以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进行统筹整理,通过把农民集中安置,腾出大量的宅基地,一部分复耕增加耕地指标,一部分指标拿去在城市征地。如此则可以置换出大量的土地供应指标。
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成都市已实施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135个,投入资金88.3亿元,整理面积125万亩,新增耕地19万亩,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地产出的同时,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用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以确保区域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而新增耕地19万亩则为征地指标的获得埋下了伏笔。另外,农村的土地价值远比城市土地的价值小,通过置换土地指标,不仅是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还能变相释放土地价值,集资,让土地价值最大化。
未来6年,成都市还将对全市农村尚未整治的300万亩左右耕地,和30万亩左右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在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节约集约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放在有需求的区域使用,进行综合整治。平均每年整理耕地50万亩,整理农村居民点5-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5万亩。
其综合整治的实质,就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把综合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指标逐步进入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并由出价高者取得挂钩指标使用权。
今年虽然是土地市场复苏后的关键一年,全国频频出现的地王,让土地价格一再飙升,而成都的土地市场则相对理性。就连众人都翘首企盼地王出现的城南某地块,也被保利兵不血刃的收入囊中。而成都并不缺少资本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沿海、港资、外资、以及央企如云,但今年的土地市场却不像其他城市那样疯,除了各企业的战略考虑外,成都未来的土地供应相对充足也是一大原因。这个模式对于其他城市来讲,或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外,新土改也可谓是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破冰之旅”( 众所周知:小产权实为无产权)。因为“小产权房”合法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而7月份出台的《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则规定: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在扣除农民集中居住用地后节余的部分,纳入市、县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统筹调配挂钩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储备库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管理。
《办法》规定依法批准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用于建设农民住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性经营房屋,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同时,明确指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进入土地有形市场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公开交易。土地使用者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新土改虽然会让土地供应不足、小产权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难题迎刃而解,但终究只是利剑之一,而前面的三个难题的解决需要多种手段、多个部门协调作用,单凭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办到,而且由于涉及到利益再分配等敏感问题,新土改必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它却是一缕阳光,为楼市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希望。正应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