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09年11月15日晚,北京大学本科招办宣布,最终确定全国39所中学具有2010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资格。北大这一举措有以下三个意义:
1、中国近60年以来,任何组织行为,都以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为合法,北大开创了个人决策代替集体决策之先河。
2、用个人品质与责任,以及公共事务社会评价的软约束机制,来强化公共事务的公平、公开与公正,开创了我国公共事务决策之先例。
3、占领了社会舆论、社会评价高地。全国高中教学水平高低(应试教育)与否,一般的社会评价标准是,以每年考上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的学生数来考量,北大主动收回本应属于自己的这一权利。于是,有推荐权的39所中学,无疑是中国现有高中教育中的“先进”学校,没有获得的必定次之。
北大,真可谓之“北大”,开中国大学生“校长实名推荐之先河”,给中华大地一股清新之风、改革之气。这种责任明确、把校长放在大众舆论中“煎烤”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下子把走后门之风给堵住了,不能不说是联系中国实际的反腐方法。
但是,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只走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小步”。第一,推荐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标准。如河南省实验中学推荐前3名上北大,校方明确表示目前制度下,推荐时主要考虑的还是成绩,“偏才”和“怪才”很难被挑中。第二,中国“最优秀”的青年被挑选出来后,在北大是否能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第三,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后,他们是否应该终生为中华民族服务,还是让其自由选择服务对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三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正面回答。
其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文革前就有全国统一高考,但量比较小,“吃不饱”是社会主要矛盾,高考对社会影响不大;文革中,反对“以考取士”,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扭曲为教育只为政治服务。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把考试、考分推向极点,变中国的基础教育为应试教育。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中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突飞猛进,人才需求多样化、复杂化、职业化、高技能化。中学向北大是推荐高分者,还是推荐“偏才”和“怪才”,没有结论。中国不能继续实行高分考生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而应该让有创新素质与才能的优秀学生,即所谓“偏才”、“怪才”,接受最优质高等教育,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其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北大不是世界上最优质和高校,它在世界高校排名中,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优质高校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系统说法,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技术性规范。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尚没有出台,盲目延续现有模式发展,全国大多数国民不怎能么看好。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原有“精英”教育模式(少数聪明人口的教育),延续了几千年,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其中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准备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教育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分类发展,还是仿效发达国家的某种模式,需要讨论。重要的是“大众型高教”与“研究高教”,要走不同的发展的路线,每一所高校,都必须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
其三,培养的优质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在“燕山大讲堂”上说:“30年来,中国送出了全世界最多的留学生,140万人,但是到2008年底我们只有39万回来,零头还不到。中国处在本土人才大量流失、少量回归阶段。根据中国科协2008年的数据,自1985年以来,我国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美国《科学》杂志在2006年有一篇文章,指出清华、北大毕业生统治美国的博士学位。说拿到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量清华占第一,北大占第二。美国最大的公立的伯克利大学和密歇根大学都排到后面了。中国清华、北大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还有其他学校,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都是名列前茅的。”
国家在高等人才培养上花了大价钱,从短期看,是做的赔本买卖,从长期看,如能回国服务,不失为好的选择。因此,是任其自由选择,还是有一定限制,需要讨论。是国家制定吸引人才回流政策,还是限制出国深造,需要研究。
所以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只走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小步”。
200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