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入市”不是打压房价的灵丹妙药


           农地入市”不是打压房价的灵丹妙药

   转载:国土部近期正在形成2010年新的土地调控政策。之前试点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有望继续推广。此举将有利于缓解土地供应紧张、打压居高不下的房价。

  表面上看,城市地王频现、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来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市的刚性需求。所以,理论上讲,从政策、法律上对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进行松绑,实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模式,可以抑制地价,挤掉房价泡沫。 

  但是,农地入市,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中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完全可以预料,农地入市将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房产商的圈地盛宴,如果监管失控,必将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

  另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当今城市土地成天价和房价高的原因,是否仅仅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事实证明不是。首先,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更愿意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转让土地,以取得大把的土地出让金充实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政府要GDP不顾及民生,土地财政催高了地价、房价,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开发商拿地后的二次囤积和垄断,是导致土地供应紧张和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北京三分之一开发商只囤地不盖房,以此抬高房价牟取暴利。今年11月,中原地产对国内12所城市的土地调研,自2003年以来,40家知名地产商在土地公开市场获取270幅地块,但至今有半数闲置。第三,商品房的过多闲置与投资炒作商品房也是高房价的推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12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了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农村地价自然向城市土地看齐而水涨船高,难以从根本上破解房价居高不下的困境。多年来,城市不断扩张,郊区土地被大面积兼并开发,但房价依然畸高就是明证。农地入市能否抑地价、降房价,其实是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城市土地紧张,但尚有地可以开发,而投资与炒作以及大面积的闲置,人为加剧了市场对楼市的刚性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欲缓解土地供应紧张、打压居高不下的房价,并非无路可走,而是尚有诸多招数可以破解。现在急于祭出农地入市这条险招,其实是在刻意回避以前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但是,农地入市不仅成不了抑制房价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挑战了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且可能为一些地方政府和房产商大肆圈地、侵犯农民利益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