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的惯性和调控措施的滞后性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过热现象越来越明显,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降温”,但经济运行的火车头以它巨大的惯性和特有的规律强势前行,调控的效果不能说没有,而收效是微乎其微的。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运行,由其内部离散而又互相联系的经济元素构成的点、线、面及特定的环境联结成一张复杂、庞大的网络,其运行主要体现为资金流、能量流、物流、人流等的多向流动,具有自发性、多态性、联动性和可控性等特征,运行的状况和结果是瞬息万变、无法预料的,其运行过程有着强大的惯性,就像在大海上行驶的万吨巨轮,即使发动机停了下来,甚至是螺旋桨朝反方向转动,它也会继续前进,直到惯性完全消失才能停下来。

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结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反映。也就是说,健康的经济运行,它的市场运行也必然是健康的,反之亦然。从这个前提来说,综观我国当前的市场物价特别是楼价的表现,可以判断出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明显脱离了健康、良性的轨道,走向到劣质甚至是恶性的边缘。为什么政府一再出台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但效果却不明显甚至是与预期反向呢?我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未能提前预测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对经济运行的强大惯性估计不足,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政府高级顾问纠缠于“市场和计划谁是谁非?”、“应不应该干预市场?”、“富人、穷人谁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大?”、“国有企业应不应该存在?”、“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是不是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是‘仇富’还是‘恨不公’”等等的争论,没有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对市场和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适度,大多是出现问题才制定相关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导致宏观调控远远滞后于市场变化,有时更是矫枉过正、物极必反。

二是微观失控,政府的执行力到了地方和基层被逐级消解。由于各级政府首先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央和上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调控措施执行不力、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有些官员曲解歪用国家的政策法规来为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谋取私利。因此,政府的调控措施根本到不了基层,也无法真正或完全作用于各种市场元素,也导致宏观调控无效。

三是政府的调控措施隔靴搔痒。要么药不对症,要么份量不足,要么药效轻微,要么错过下药的最佳时机,总之是措施不断、怪招频出,但却难见效,反而症状越来越重,非下猛药难以有效果了。

四是政府的调控措施前后矛盾或自相抵消。政府的有些措施刚出台,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马上又制定另一些相反的政策措施,导致地方和基层无所适从、等候观望,执行起来也大打折扣,不知道政策什么时候会变;有些是政策措施刚刚对市场发生作用,随即又要执行相反的政策,反复折腾,根本无法进行有效调控。

五是外来势力或国际热钱在鼓捣作祟。在国际化的旗帜下,一些国家和国际财团为了自身利益,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多方指责、横加干涉甚至设置种种障碍,妄图渗透、控制中国经济的运行并从中得到巨大利益。一些国际热钱也趁中国的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和监管不到位,官员的功利主义、政绩躁动及私欲贪念,在中国市场翻云覆雨、兴风作浪,也使中国经济跌宕起伏,飘摇失控。

经济运行是国家的命脉,经济安全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安全,政府应该洞察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的内在规律,增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消除外来不良势力的影响,密切监控国际热钱的流动,对国家经济运行更要定好向,掌好舵,提前、适度、有效地进行调控,使其尽快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