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座城市最有诗意?[图]


一座城市飘荡的诗意云彩

来源: 嘉兴日报   2009-10-23     江南周末封面

 













  现在是一个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诗歌不应该缺失。诗人不仅见证这个时代也表达这个时代。

——吉狄马加  

 

  乡村与古典的精神要铸造到钢筋混凝土当中,而不是像脐带一样割掉。 
  ——祁人

 

  奔腾而来的历史河流一泻千年,孕育了这方富饶的水土。 
  吟咏着“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的顾况渐行渐远;“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朱淑真早已百转千回;“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片徐志摩低吟过的云彩已随风而逝,而在他的故土,蓝天上仍然飘荡着一朵朵诗意的云彩,难怪那位天府女诗人金铃子在领奖之余念念不忘要带走一片云彩。 
  海宁西山山麓的徐志摩墓旁,几束白花躺在秋日暖暖的阳光下;干河街菜市弄32号徐志摩故居内,人影绰绰,进出凭吊;盐观古镇的老街上,诗人们踏着徐志摩曾经走过的青石板,足音回荡在古老的弄堂…… 
  诗情,是他们的心情;诗意,是他们的心意;诗心,是他们的心……这是一场诗的聚会,来的是诗人,谈的是诗事,在一个诗意的城市。 
  2009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在海宁举行。
 
  洪烛、金铃子、阎志、刘福君和陈人杰5位青年诗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

 

  有诗人在颁奖晚会上说,如果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比喻成影视界的华表奖,那么徐志摩诗歌奖就是金鸡百花奖。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祁人认为,在2005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徐志摩诗歌奖之后,当年获奖的5位诗人,在随后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选中,入围3人,最终2人获奖,可以说,徐志摩诗歌奖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业界的公认。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说,徐志摩诗歌节大力推动诗歌的创作与繁荣,把重点放在了对青年诗人的扶持与奖励上,非常有意义。和我们中国其他两大诗歌节一样,徐志摩诗歌节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三大诗歌节之一。

 

  每一个孩子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诗”,说这话的是海宁高级中学那位貌不惊人的校长;“诗歌的语言就是孩子的语言……”获奖诗人陈人杰在海宁宏达初级中学对那些眼中跳动着懵懂诗意的孩子们说,“我年幼的女儿早上打开窗户,对我说:‘爸爸,太阳打在树梢上。’我觉得,这就是纯粹的诗歌。女儿看到火车在漏水,她说:‘火车在尿尿。’有时我甚至觉得,她比我更像个诗人。” 
  “诗歌进校园”活动是本次诗歌节的重要一环。10月20日一早,晓雪、张同吾、李小雨、祁人等诗人分两路前往海宁高级中学和海宁宏达初级中学,与同学们交流。 
  那些正值“诗的年龄”的学子们眼中跳动的还有诗的激情。难怪洪烛受之感染,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在他们那么大的时候,爱上了诗歌,一爱爱了许多年。 
  他们的朗诵或铿锵有力或款款深情,他们的提问踊跃而事无巨细,他们的问题虽稚嫩却不缺犀利。 
  “请问老师,诗歌有什么用?”有学生问金铃子。 
  “诗歌有什么用,我从未考虑过,我只是喜欢诗,诗是美的,我无法想象没有诗歌的生活。”女诗人的想法简单而感性。 
  却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甚至在接下来的诗人座谈以及诗人访问中被诗人们一次次地提起。 
  或许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的想法更能代表大多数诗人,恰与此前吉狄马加的说法不谋而合。“现在是一个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诗歌不应该缺失。诗人不仅见证这个时代也表达这个时代。”在此时诗歌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吉狄马加认为中国的诗歌从来都是和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的。“5·12”汶川大地震,有多少诗人,把笔触伸向我们民族的灵魂,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面对苦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此,获奖诗人洪烛深有同感,“诗歌的用处是间接的,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人内心的。” 
 
  诗歌与城市   一对怎样的组合?

 

  海宁诗人究竟怎么样?为什么办徐志摩诗歌节,究竟起到怎样的效果?海宁究竟在诗歌方面做过怎样的努力?对城市有何影响?这是横亘在不少人心中的疑问。本报记者走进有“中国诗人之乡”之称的海宁,听诗人听官员说他们心中的诗意城市。 
  海宁徐志摩研究会会长章景曙是一位本土诗人,多年来,他亲眼见证着海宁诗歌的发展。 
  “海宁形成了诗歌热。”在全国知名刊物上,“海宁诗群”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存在,经常七八个人集合出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报告》蓝皮书提到“海宁诗群”现象。而这个诗群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很快,从最早的一两个人发展到如今的几十个人,他们大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刊杂志上发表过诗歌,有名的有二三十位,影响力更大的有十来位。海宁诗群的繁荣阶段,恰好正是诗歌在全国式微的时候。 
  为什么? 
  章景曙认为,因为有徐志摩有穆旦,形成了诗歌创作的良好环境,诗人在此熏陶下,坚持创作;另一方面,海宁市政府、文联对这块工作一直很重视,开诗歌研讨会,鼓励出诗集,文学合集,还专门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奖,都激发了诗人们的积极性,另外,理论研究对诗歌创作也有指导作用。 
  最重要的就是徐志摩诗歌节。 
  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炳忠也是个爱诗的人,“我相信诗歌精神世界中最纯粹的那一部分,可以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办徐志摩诗歌节,对海宁来说,他认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海宁的文化底蕴深厚,潮文化、名人文化,经济非常有活力,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怎么样持续发展,怎么样更好地提升发展?需要文化来引领,来支撑。文化的软实力十分重要,要更好传承海宁文化,来服务经济建设。海宁与诗歌素有渊源,也希望为诗歌的发展尽一分力。而海宁的诗人群体还是有几位在现在诗歌界有一定地位,比较优秀,但正如大家所说,还缺少代表性人物,办节为诗人群体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海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吴建林说,2005年首届徐志摩诗歌节上,吉狄马加专门向海宁市政府授予了“中国诗人之乡”的称号,这是全国第一个。这4年来海宁一直在做诗歌的品牌活动,诗歌节办到现在对海宁的文化是个支撑。 
  其实,十多年来,海宁一直在进行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1997年1月15日纪念徐志摩诞生100周年诗歌研讨会; 
  2001年,徐志摩国际研讨会; 
  2005年7月,中国诗歌学会诗歌万里行走进海宁; 
  2005年11月,浙西作家与中国新文学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中国新诗90年学术论坛; 
  2007年11月19日,徐志摩罹难76周年,海宁诗界和相关人士专门去济南罹难地寻访,以此促进两地交流; 
  2008年12月,《人间词话》发表百年纪念与学术座谈会; 
  走进校园,让那些热爱文学的青少年,培养引导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诗歌节是奖励青年诗人,也希望通过进校园,培养更小的一批,不光为节而节; 
  每年的徐志摩罹难纪念,清明扫墓的活动,组织出版海宁诗歌研究方面的文集。 
  ……

 

  章景曙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海宁一直有诗歌活动,特别是1996年11月19日徐志摩研究会成立以后。海宁还有穆旦。这对海宁诗歌的双子星座,是海宁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 
  一系列的努力,吴建林觉得颇有成效。通过办节,“感化”一部分官员,改变他们的观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海宁三条老街在城市建设中得以保留,路仲虽暂时没有能力开发,但也被保护起来。通过办节,提升了海宁本土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力,加入更高层次的诗歌组织,队伍增加。而诗歌对海宁文化、海宁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很多人都知道海宁,提高了海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品位也有所提高。 
  对此,章景曙颇有同感。近几年,办诗歌节,利用徐志摩在诗歌界在一般群众中的影响,使徐志摩不仅成为精神、文化的代表,也成为海宁经济建设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这样诗歌研究就与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了。 
  而海宁诗人也通过这些活动活跃起来。在海宁重大活动中都有海宁诗人的声音,当地媒体经常发表他们的作品。引来更多的诗歌爱好者,特别是学生,诗人们进校园开展讲座和朗诵会,比如“海高”,基本上每年都有穆旦杯诗歌比赛,“宏达”还把诗人们的作品拿到学校朗诵,学校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沈炳忠对未来充满信心,“徐志摩诗歌节也将会作为海宁市政府的长期品牌坚持下去。正如吉狄马加所说,要办成全国三大诗歌节之一的品牌并长期坚持下去。” 
 
  一个诗人   给城市一个灵魂

 

  吉狄马加感觉到海宁自举办首届徐志摩诗歌节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解、走进海宁。“我相信通过诗歌节的不断举办,将会进一步提升海宁的对外文化影响力,做大海宁新的当代文化形象。” 
  本地诗人、海宁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任少云一直认为,一个诗人,一首好的诗歌,给一座城市一个灵魂。诗人生活在这个城市,他的作品必然与这个城市的地气、人气、风气密不可分。徐志摩的诗意,本质就是海宁的诗意。城市塑造了诗人,诗人又提炼了城市,其基础就是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支持,目前海宁经济的发展,给了文化发展经济上的支持,所以能有徐志摩诗歌节这样的平台,邀请优秀的诗人到海宁来,他们回去就会宣扬、提升海宁的形象。“我们希望让海宁成为诗人的朝圣地。让诗人们经过海宁的时候,勒缰下马,到徐志摩走过的街上去走一走,在徐志摩仰望过月亮的地方去看一看。” 
  在祁人眼里,在海宁人猛进如潮的精神当中,就有诗人的特性。“建一个高楼大厦会有倒塌的那一天,但是文化有着强大的传承力。”祁人说,徐志摩在国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几乎所有的诗歌朗诵节上,都能听到徐志摩的代表作品。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乡村的消亡。在诗人们眼里,诗的本质是乡土的,如何在经济的发展中保持诗人的童真?“我们希望看到诗的精神能融入其他的领域,让整个社会更人性、更自然,工业文明更良性地发展。乡村与古典的精神应该铸造到钢筋混凝土当中,而不是像脐带一样割掉。乡村是人类生活的童年,希望城市的发展不要消逝人类美好的童年。” 
  获奖诗人洪烛4年前跟着“诗歌万里行进海宁”活动来过海宁,他觉得海宁的诗歌氛围很浓,因为徐志摩,很多诗人都知道了海宁,关注海宁,“在我们心中,那是诗人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