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对冲外汇风险敞口


外贸企业频繁地进行着类似的经营活动:先从银行借入美元来支付进口商品,在企业销售其产品并获得人民币收入之前,其面临着外汇风险敞口,必须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对冲。

  数据显示,今年9月境内美元人民币远期卖出量显著攀升,显示风险对冲交易的活跃。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在最近一份报告中称,企业利用境内外远期市场利率和汇率间差距进行风险对冲的三种具体操作方式,将给企业利益、利率市场甚至国家外汇储备带来不同影响。

  其中,较受青睐的是在境外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通过买入美元远期对冲外汇风险。或者,企业通过在境内远期市场上的操作规避外汇风险,由于NDF市场往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强烈,所以相较在NDF市场买入美元,这种方法的成本略高。

  以上两种方式都给企业带来益处,因为企业实现外汇风险为零,而且数据显示,银行一年期美元贷款成本约2%,一年期人民币贷款成本大约为5.8%,借入美元的成本比借入人民币低得多。

  报告指出,这两种对冲方式对市场的影响则不同。如果企业选择在境外市场对冲外汇风险,那么在这笔NDF交易平仓,美元贷款偿还之前,该笔美元不会重新流入中国,因此造成境内美元供给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例如今年7月前,美元的融资价格在LIBOR的标准利润空间上浮30~40个基点。但是,如果企业在境内市场对冲外汇风险,交易银行在境内远期市场卖出美元远期的同时会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使得国内供需平衡。

  这两种交易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进口企业不是借入美元,而是在外汇市场上用人民币买入所需美元,那么由于市场上存在这种需求,央行买入美元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压力就会相对较弱。一旦进口企业开始借入美元,而不再是从市场上买入美元,外汇储备就会更快地增长,因为美元的买家减少了。但如果进口企业是在境内远期外汇市场上进行风险对冲,则与其交易的银行在卖出美元远期的同时,会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以对冲银行自身的风险,并由此再次创造出境内市场的美元买入需求。但是,如果进口企业在境外市场对冲,美元需求则被弱化,同时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第三种交易方式是出口企业借助境内远期市场卖出美元远期,但同时,其在境内的关联机构则在境外NDF市场上买回美元。这样来看,这家企业没有外汇敞口风险,境内和境外市场上美元人民币远期汇率的相差点数,还可以成为这家企业的无风险利润,9月份时,12个月远期到期汇率相差约900点。

  对于企业来说,第三种交易方式是较为合理与有利可图的,但对国家外汇储备形势来说则并非如此。如果企业在境内卖出美元远期,则与其交易的银行必须自即期市场卖出美元以规避自身的汇率风险。由于这一交易导致了美元的卖出,所以外汇储备上升。而且,境外美元人民币汇率会因投资者预期人民币升值加快的预期走低,这样境内、境外市场美元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刺激此类交易兴趣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