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在某论坛上“放炮”,断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有媒体盛赞他“一针见血”,但立刻有学者(如熊丙奇)拿出教育部官方数据,学究式争辩说“最大的博士群落还是在高校、科研机构,而不是官场”。其实此相互对立的判断各有其针对性,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心知肚明,无须太多争执。博主以为,对于中国博士群落,与其笼而统之断言“最大”在哪儿,倒不如具体描述一下多少年来我们中国本土上到底都衍生出了哪些“博士物种”,他们究竟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态景况,这样客观地做一个素描可能来得更实在些。
远的不说,就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土地上衍生出来的博士大致可以分为土、洋两大群落,俗称“海龟”(海归)派和“土鳖”(或“山药蛋”)派,可以话分两头来说。
洋博士群落,在前半期,即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大多属于“精英先行者”。他们不少人,一般具有开阔、超前的眼界和魄力,其中不少在国内本来就属于政府机构或学术领域的精英人士,然后出去利用“洋语言”(例如,所谓“现代经济学专业术语”是也)将自己早已成竹在胸的“土观点”重新表述一番,拿了响当当、实实在在的名牌博士头衔回来,与本土“地气”接续起来,立刻生根开花、茁壮成长,获得累累硕果。据我所知,在经济学界的张维迎、周其仁等,就属于这个群落中的典型代表。
在洋博士群落中,近十多年回来的博士群落就越来越复杂了。其中,大多数是通过真正多年苦读、学业成绩卓著而获得的名牌博士学位,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被特聘、引进回来,在高校科研机构实实在在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也有一些确实是拿了个洋博士头衔,但究竟有多少真才实学就不大好说了;有些干脆就是如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描写的那种“假洋博士”,经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或明或暗,或正式或非正式,或你心知我肚明彼此你情我愿,被“引进”回来“充数”到教师或科研队伍中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各种“优惠政策”泛滥运用,高校科研机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的拉动,洋博士群落鱼龙混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发生在洋博士身上的“奇闻怪事”也越来越频繁。
相对于“海龟”的涂金变色,“土鳖”群落的变异度更大。在长期行政化干预下的高校“大跃进”、博士“大生产”运动中,土博士群落如同闹市上的杂货五花八门,其形态变种可以说是气象万千。
从总体素质和水平来看,与回来的洋博士群落境况相类似,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学位的土博士群落,随着门槛规格降低、数量规模扩张而呈现渐次走低和混杂趋势,这已是不争事实。在改革开放前期,同样也有一大帮“精英分子”,虽然拿的是土学位,但确实有真才实学,在各自学术领域做出了响当当的成就,后来有些也出国“访问”个一年半载的,将身上的“土气”冲刷冲刷,虽然“不土不洋”的,但是由于本土“底气”十足,反而更有“土洋结合”的杂交优势。目前,在各高校、科研机构及一些官厅研究机构担当重任的,大多就是这样曾受过洋味熏染的“精英土鳖”。
在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中,除了上面那样的精英分子而外,还有相当多的“纯种土鳖”,他们中有些也到国外“短期访问”过,但主要是“走走看看”、开开眼界,与洋文化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接触;有些干脆由于“老实巴交”或“语言障碍”等原因,没有机会或条件到外面就地开眼界,只能在本土上“望洋兴叹”,但他们有个好处就是老老实实教书搞科研,踏踏实实干事儿,虽然成不了“大器”更没有可能成什么“大师”,可是要知道,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够“正常运作”,这群土鳖功不可没!
当然,就是在这些规模10万人以上、占土博士群落1/3比例的高校博士中,其头上戴的博士帽轻重程度也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些是按部就班、老老实实“攻读”出来的,这一种群占多数;也有一些是近水楼台得的“月”,基本上属于“在职申请”性质的,还有不少干脆就是“自封”的。同样是博士头衔,但真假分量天壤有别,这除了从博士论文的质量上甄别以外,还可以用两个标志去判断:一是看,他拿博士学位前的硕士是真是假,如果是什么“研究生课程班”的非正规学位,他即使拿了博士学位其水平也大多令人置疑,因为博士生比硕士生“好考”是谁都知道的潜规则,硕士生考不上但可以“考”上博士生的,大有人在;二是看,他是在职读的还是脱产读的,是在本单位在职读的还是在他机构在职读的,是前是后也有很大分别,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说到“在职博士生”,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这样的生态品种,但从规模、范围、程度、后果和恶劣影响来看,可以说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大博士生态现象。在职读学位本身没有什么不对,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行政权力无处不在的现行体制下,在职读学位很可能衍生出“士而优则学”的腐败行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学而优则士”虽有弊端,但毕竟是一个“较不坏”的正常路径,但如果倒过来“士而优则学”就十分可怕,甚至成为鼓励官员腐败的“最坏”路线。大家知道,中国的大学都是官办的,政府或直接或间接掌控着大学校长、教授的生计乃至命运;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长官们(哪怕是在政府机关办事的小职员)要到高校“读学位”,那还不是“手到擒拿”,不费“吹灰之力”?!虽然个别的也有真“用功”、“真学问”的,但毕竟是“瓜田李下”啊!你拿的那个学位即使真的也是假的,真假难辨呀!遗憾的是,这种“尴尬”的生竟却是多少年来中国博士生态链上公开的、大张旗鼓、见怪不怪的现实!
纪校长那句“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的话,其实就是针对此生景说的,熊丙奇教授用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真正进入政府机关的博士并不多,比例不到3%。进入企业的博士主要进入大型国企和合资企业,其比例分别为7%和10%,与进入中小型国企、集体企业和民企的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加起来不到5%。”这样的统计数据质询,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多少年来,尤其是前些年,一个导师“成群结队”地带博士,其中至少半数以上的都属于这种“官员博士”;各高校、科研机构都在“争先恐后”地面向政府官员以“特事特办”的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博士班,这也是谁都知道的事情;有些地方政府主管机关,一方面下发红头文件出台“优惠政策”,一方面“责成”下属高校办班,这也都是公开的秘密。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可以做一个统计调查,看看这种“官员博士”的规模和比例究竟有多大?最后结果如果不是“世界奇观”你来找我算账!如此说来,纪校长的话一点都不“惊人”,之所以让大家感到“吃惊”,就在于他把大家都知道、都在做的“不可告人”之事,竟然大胆地“说”了出来,而且还是在什么“国际论坛”上说的。
在“博士满街走,教授不如狗”这样大的生态环境下,还有多少有能耐没能耐、或有钱或有色或有权势之“人物”,虎视眈眈贪婪地想“赢者通吃”,正在千方百计地通过真的假的、洋的土的、合法的不合法的途径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大张旗鼓地追逐着这一顶“博士帽”,在争先恐后地为中国博士群落变异系数的提升贡献力量!对此,你可以到全国各大学校园走走看看,是什么境况你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有一条要记着:看了以后,可千万不要像纪校长那样“说”出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