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或阶段性触顶,拉锯战难免!


全国各大城市,七、八月份的成交量环比下降,既有传统的季节性因素,又有市场阶段性休整的原因。双管齐下,才有全国范围内的成交量,连续两月环比下降。当然,成、渝两地由于和其他各地有相当大的区域性差异,导致了成交量环比继续上升的局面,“两只独秀”的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分析。

  在成交量环比下降的同时,房价的环比涨势却依旧强劲,同比08年升2%,环比7月还是升0.9%.
至此,一个“价升量跌”的雏形,开始显现。
当然,价升量跌绝非房地产市场的专利,而是几乎任何一个市场都遵循的市场规律。(古玩等市场特例)尤其是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刚需已经在上半年释放的差不多的情况下,需求的弹性加大,也就是受价格浮动的影响增大,价格一再爬升之下,需求焉能不降!成交量环比下滑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言归正传,还是要说当下的关键问题。就是未来的楼市将呈现怎样的特点?依照最敏感的货币政策“正在”和“还将” 修正,需求弹性进一步增大,宏观政策微调不断,以及开发商和购房者各自对未来的预期,楼市未来可能呈现“拉锯战”,也就是阶段性胶着状态。
以成都为例,要说年底前还有1000玩左右的理论供给量,而需求最多“100万平米/月”,的攻守双方,开发商似乎还处在不利地位,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态势。殊不知上半年的理论供给量和有效的供给量之间,一差就是一个“冯仑”(风马牛不及)。迈入09年时,理论供给量由当时现有的800万加上未来一年的1800万,足足两千多万多平米,而全年需求量撑死了也就1200万平米,所以当时都以为开发商必须割肉降价了,但事实却是房价水涨船高,6月之后,局部供不应求之势明显,购房者也大多在“歪瓜裂枣” 中摸索。所以说,理论供给量能否靠谱,归根结底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市长”说了算。
另外,货币政策虽然在修正,规模大大缩减,但已经流入市场的喝未来几月平稳加入的,总共也会冲击10万亿,这么大个规模下去,市场难免不躁动,更重要的是开发商不会轻易降价,而即使“价升量跌”也会继续观望。
需求方面,上半年的绝对主力是集中释放的刚性需求,但七八月份则明显的有投资和改善性需求入市(成都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改善性需求一直活跃),并将逐渐扛起主力大旗。成都今年的旧城改造设计270万平米的量,并投入150亿元的资金。货币补偿相对优厚,主导需求主力有望。另外,刚需上半年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之后也会随着房价的攀升而被拒在入市门槛之外,走完今年最后一个黄金周之后,将可能再次长期潜伏。而二房政策的收紧阉割了投机需求之后,只有出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会师。
 最后一个便是市场信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微妙的因素,而且和以上几大因素互相影响。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已经在成交量有所体现,而迫于理论存量依旧很大的压力,以及成交量下滑的事实,开发商也会有一定的观望情绪出现,即使是出于想捂盘而造成的观望。
 
事实上,楼市任何时候都是一场买卖双方的拉锯战,只不过有时候其中一方的弹性略微小些,胶着状态就不大明显,比如上半年,而有时则恰恰相反,比如08年的观望年。
当然,国庆期间的黄金周还会是一个小高潮,这不仅是因为楼市传统的高峰时节,还有近两个月的蓄势,以及依旧总体较稳定的宏观政策的温热。
    盛极则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次冲锋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休整的过程。理性的追涨和胶着化的观望,都是楼市不可或缺的阶段,还是要以平和心态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