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江淮当前不重组将错失发展良机


   根据媒体的报道,不久以前,安徽省委组织部与国资委决定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留任5年。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奇瑞与江淮重组大安汽的计划再度搁浅。

  多年来安徽省政府一直希望奇瑞和江淮这两家安徽省内的龙头企业重组,组建大安汽。今年年初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将奇瑞汽车列入四小集团,政府鼓励其进行区域重组。5月份,安徽省政府公布《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安徽省要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创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和调整,培育1个具有100万辆产销规模的大型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集团

  而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安徽)省里面很希望推动两家重组,但又顾虑强行重组对企业发展不利,之前家电行业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因此组建大安汽的事再次搁置。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如果大安汽的重组得以实现,则中国汽车市场上将出现一个年产销量超过广汽,排名在第六位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而尤为值得重视的是,这个企业集团的产销量将全部由自主品牌汽车实现,它将成为事实上无可争议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航母。(见下表)

  抛开各级政府可能给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航母的各种优惠政策不谈,奇瑞和江淮当下各自在产品结构上的高度互补性也将为重组提供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旦双方在销售渠道、采购平台、产品研发等方面实现协同效应,大安汽的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然而在合作不成的状态下,奇瑞和江淮双方都不得不在继续参与本企业优势产品所在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精力往自己不熟悉而对方已经具备较丰富经验的领域渗透。其间因重新积累经验和摸索发展道路而势必损失的时间成本,是笔者认为我们本应最为珍惜的财富。

  经验早已表明,时间是一种可与金钱、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甚至创新平起平坐的战略武器,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正由于此,全世界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投入巨资以图实现JIT、柔性生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目标。

  对于后发的中国自主汽车产业,时间是尤为重要的资源。加入WTO之前为何将我国的汽车列为应给与重点保护的对象?加入WTO后整车和零部件关税为何要逐年降低而非一次降到位?为何中央有关部门要推出整车特征政策?所有上述问题的答案都归结为:要为保护中国尚处于弱势的自主汽车产业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可惜的是,这样千辛万苦节省下来的时间,反而很可能将因为两个企业之间争夺兼并重组后的主导权而被轻易浪费掉。

  严格地说,奇瑞和江淮都是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兼并重组与否,从资本意志的层面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两家企业同处一省,在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合并事宜的具体操作方面也不应有很大难度。

  笔者建议安徽汽车工业主管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在国内市场继续生存还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大安汽的整合都已经时不我待,千万不要被眼前莫须有的困难所绑架。五年后的竞争形势很可能让现在畏首畏尾的决策者追悔莫及。

当前排序

重组后排序

企业

7月产量

7月底累计

同比增长

7月销量

7月底累计

同比增长

6

大安汽

58,432

427,575

60,907

424,140

6

7

广州汽车

59,049

310,327

-1.91%

56,307

313,583

4.41%

7

奇瑞汽车

32,154

248,585

9.80%

34,776

246,000

6.35%

9

江淮汽车

26,278

178,980

21.59%

26,131

178,140

21.59%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单位: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