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的系列之十九:《清朝皇族后裔》序


 

              《清朝皇族后裔》序

                       舒 乙

这是一本传记类的文学书,属于纪实性的,不属于杜撰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美国唐德刚教授倡导一种“口述史”,用录音记录的办法保留史料。他录的张学良回忆录,胡适回忆录最为有名,而他的方法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我国政协系统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有文史资料的征集,也自成体系,有规模庞大的专业队伍,有系列的文史资料丛书出版,其成果洋洋大观,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其出版物已成为非常有趣味的耐读的深受欢迎的好书。文史资料的征集原则是“三亲”,即记录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史实。

金启运的这部书基本上属于“三亲”,故而自有它的存在价值。

他说的是怡亲王的第八、第九、第十代后人的故事,基本上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的事。

谁是怡亲王?为什么他的后人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怡亲王在清朝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叫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是雍正皇帝的弟弟,也是雍正皇帝最亲密的重臣,属于当朝二号人物,死在雍正之前,得以厚葬,雍正皇帝为他写过许多悼念诗篇。他的亲王爵位是可以代代世袭的。

传到第八代已到清朝末年,此人叫毓麟,生于1900年,两岁时继承怡亲王爵位,他的一生很短暂,活到四十八岁,是个碌碌无为的人。时代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几乎一生不得安宁,一直头朝下,由天上掉到地下,坠入深渊,所有的重大国事都在抽他的筋,剥他的皮,像皮鞭一下一下重重地打在他身上,所以他短暂而黯淡的一生就是一部现代史另一个侧面的缩影,应该说也有某种典型意义。

他的儿子叫桓枢,后更名为金克,生于1917年,卒于1979年,虽说幼年生长在王府里,但基本上已是个破落弟子,长成一名普通老百姓,过着普通演员的生活,由于出身和职业的关系,曾写过一总非常有价值的专著,叫《清宫服饰》,可惜手稿毁于“文革”,没有问世。他属于过渡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像他的职业一样。最可悲的事除了亲手毁了《清宫服饰》一书手稿之外,还烧毁了数百张皇宫中和王府中的珍贵历史照片。这批照片码起来有三整摞,每摞高一米左右,每张都是衬硬纸板那种清末民初的原照,是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第一批正式成果,而且是皇家和王府家的写真。为了避人耳目,“文革”中家人偷偷地每天在炉子里烧十几张,竟持续长达一个多月!大悲剧。

我原想这部书一定是配有照片的,但遗憾,我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而且是:一张也拿不出来!

他的孙子叫启远,即本书著者,生于1945年,他插过队,入过伍,当过工厂干部,学过哲学,最后竟是一位党校的理论教员,一位末代亲王的长孙。

这就是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真实。

这就是时代的写真。

这就是历史的声音。

对北京的读者来说,怡亲王还有两个有趣的亮点:

一是怡亲王府的所在地,共有三处,都很有名:一处是贤良寺遗址,在东城原校尉胡同一带,即今日东安市场东侧,目前已荡然无存;一处在东单北极阁,大殿目前尚在,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为国家话剧院)的仓库,目前已是“文保”单位;一处是东四北小街上的孚王府,又称九爷府,仍基本保存着,目前是十多家单位的办公处,大红门面临朝内大街,路北,门口挂有一大排单位名称的匾牌,是全国“文保”单位。

二是怡亲王陵园所在地。第一代怡亲王允祥的陵园位在河北省涞水县,原占地600多亩,极排场,现已基本不存,所剩少量地面遗物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这本书多次写到金寄水先生,他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后代,本人是一位现代文人学者,著有《王府生活实录》,编有《京剧剧目辞典》,是位爱国的满族贵族后裔,很值得纪念。他自始至终是位很低调的人,对他的描述便尤为珍贵了。

我的介绍到此为止,剩下的,请读者自己慢慢看吧。

 

《清朝皇族后裔》爱新觉罗启运蓍 新华出版社,2009.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