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转化为经济,离不开一个能将研发、交易、转化、服务有效衔接的平台。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从创意、研发、中试、产品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服务链”。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创新要素的聚合碰撞,实现创新成果的聚变效应。
“www.hfkc.gov.cn”——这是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的网址。普通网民对此可能并不熟悉,但对我省众多正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来说,却是一根重要的“拐杖”。网站开通一年来,点击量达到85万次。
“企业、创业者、科研院所或专利技术拥有者、中介服务机构等等,都可以来我们这儿找文献、找企业、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业务一部白晓旻部长言语中透出自豪。
在合芜蚌三市,加快自主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已成为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项重要内容。
创新呼唤“大平台”
科教资源丰富,历来被视为安徽的一大发展优势。以合肥为例,坐拥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70多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以中科大为代表的50多所高校……
遗憾的是,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水平似乎并不成正比。
多年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相脱节,在安徽本土诞生的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就地实现转化。人们早已熟知,第一台VCD诞生于合肥,但当年国家批准万燕VCD6000万元贷款,跑遍合肥市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放贷。VCD产业最终在珠三角落地生根,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
问题的答案或许有多种。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地看到,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走市场化路径;在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的背景下,科技转化为经济,离不开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
“硅谷”是创新的楷模,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与创新被认为是“硅谷”成功的三大核心因素,那里到处活跃着为人力资源服务的猎头公司,为创新者提供风险资金的金融机构,为创新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服务的咨询服务机构。
事实上,诸如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具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机构在我省并不少见,但囿于条块分割、省市分割、区域分割,这些机构力量分散,规模小、功能弱、难成气候。
“我们缺少一个能够把研发、交易、转化、服务有效衔接的平台。”鉴于此,有识之士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必须深入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整合,形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交易平台统一开放、各类要素有效对接的技术交易市场。
“加快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对接!”去年10月,全省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动员大会上,省长王三运的话掷地有声。
他将平台的核心功能定位为“四聚”,即聚焦研发机构、创新企业、核心技术等创新要素,聚焦科技资源、政府资源、金融资源等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官产学研、企银政介、上中下游之间的聚合碰撞,最后实现自主创新成果的聚变效应。
“聚宝盆”里看效应
2007年12月29日,合肥高新开发区,一栋外表朴素的九层大楼拔地而起。它东邻中国科技大学,西接合肥国家民营科技企业园,马路对面则是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它周围,还有多家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它就是寄寓着合肥人打造“创新城”梦想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囊括了合肥市斥资2500万元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公共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专利技术服务七大平台。
这个由省市共建的公共服务中心落在这里,目的十分明确:为科技创新提供“贴身”式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要素的无缝对接。
一年零4个月后的今天,向省内一些从事高新技术的人士提起这个中心,几乎无人不晓。
“中心至少每年给我们节约10万元设备成本。”合肥大名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6月,该公司的一项新产品技术开发进入关键环节,亟需借助价值75万元的专业电子扫描仪器进行检测。购买该仪器,显然不合算。借助中心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站,他们找到中电集团43所代为检测,因此省下一大笔费用。
“我们能成为合肥市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心的帮助。”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一位负责人说,去年9月,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和科技合作平台,找到了专家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辅导企业编写申报材料。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合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面临新困难。面对这种新形势,中心邀请多家驻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及40多家企业,于3月10日举办合肥地区科技型企业融资对接会。会上,10家企业与银行现场签定合作协议。
宛如一个创新资源的“聚宝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正源源不断地向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着创新所需的养分。
“我们正在打造的七大创新服务平台,几乎涵盖了创新的全部过程。我们希望通过绵绵不断的服务,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一粒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中心常务副主任袁程说。
打造完整“服务链”
基于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刻认识,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在试验区内新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按市场化运营的,根据服务绩效考核结果,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择优给予运营费用20%的资助。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如今,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合芜蚌三市都在积极围绕创新要素聚集和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产业孵化,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作为合肥市最重要的创新公共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去年成绩斐然:围绕该市八大产业共收录整理科技成果1485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累计服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与有关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0个、技术开发签约项目49个及专利转让37项;引进2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在中心设立窗口,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
2008年,蚌埠13000平方米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全面建成使用,入驻企业达18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主体工程竣工……
有了创新公共平台的帮助,芜湖市去年专利申请量达326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30%。全市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006件,比上年增长43%。
对于未来的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试验区内各市均有明确的目标。
蚌埠市表示,今年将建成“科技路路通”蚌埠分中心、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和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平台和国家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申报创建国家玻璃及晶硅材料制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计划5年内投入1.8亿元打造技术展示交易、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创新资源、产业研发服务等四大平台。
芜湖市提出,将重点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进出口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建成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各类企业产权、股权、科技成果、适用技术进入市场交易;大力发展技术开发、营销策划、代理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无疑将为自主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激发创新聚变效应
评论
19 views